正文 第66章 生活處處皆學問,人人皆可為吾師(1 / 1)

第八章第8節生活處處皆學問,人人皆可為吾師

一個人在求學過程中,一旦遇到良師,隻要一句話,立刻就可以得到答案。一個學生如果能遇到好教師,真是人間最大的幸運。

柏楊先生說:“一個人在求學過程中,一旦遇到良師,隻要一句話,立刻就可以得到答案。一個學生如果能遇到好教師,真是人間最大的幸運。”他將遇到好的老師稱作是人間最大的幸運,可見其對老師是極為看重的。

柏楊先生年少時,也曾有過許多老師,在他的回憶錄中還提及了幾位。小學時期那位“可能是猶太裔的中國人”克非老師,便是柏楊先生遇到的好老師之一。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中國的一個小縣城裏,這位克非老師講解的竟然是“一本新文藝小說《渺茫的西南風》”,這實在是一種創舉。而這位克非老師的講解,不僅令柏楊先生一直銘記,而且還引起了他“內心潛在的閱讀興趣”,從此,年少的柏楊開始閱讀各式各樣的小說,“看得如癡如醉”。當時那個令老師頭疼的學生,一時間竟變成了一個愛讀書的孩子,克非老師功不可沒。

但是,在柏楊先生的記憶中,像克非這樣的老師,除了初中時的“國文老師劉月槎”和不記得姓名的女音樂老師之外,幾乎就再也沒有了。因而,他會對好老師有一種渴求。但柏楊先生好像忽略了一點,生活處處皆學問,人人皆可為吾師。所以,我們不應隻是期待著天上掉下個好老師,而應該自己主動去尋找那些可以幫助我們的好老師。

孔子有一句非常著名的話:“三人行,必有我師。”其實,還應該要改一下,“三人行,皆為我師。”人無完人,即便是再高明的人,也會有一些東西是他不知道的;即使是再愚笨的人,也會有一些東西是別人所不具備的,因而,無論是怎麼樣的一個人,總會在某一個或幾個方麵有值得自己學習的地方。有道德、有學問、有修養的固然是自己的老師,不如自己的也可以成為自己的老師,因為看到其不足之處,自己就會反省。所以每個人都是我的老師,足以借鏡反省,這便是所謂的“見賢思齊”。

一次,孔子領子路、子貢等幾名弟子外出講學。途中遇上暴風雨,無處避雨,隻得跟隨一位老漁翁,進山洞躲雨。這山洞洞口臨接海岸。孔子站在洞口的石頭上,觀看雨中海景。隻見海麵上,被狂風掀起層層波浪,被暴雨擊起片片水花!景色十分壯觀。孔子一時間情興大發,當即吟作一副對聯:

風吹水麵千層浪

雨打沙灘萬點坑

老漁翁聽後說:“你這副對聯,文字清新,對仗工整而嚴謹,實為佳作。但是,對聯的內容卻不太真實。夫子,你想想看,風吹水麵,怎見得掀浪千層,雨打沙灘,誰保證砸坑萬點呢?”

孔子臉色一沉,覺出老漁翁的話有幾分諷刺意,但轉念一想他的話,確有道理。於是,就問老漁翁:“老丈,你方才說我所作的對聯語意不實,請問,你可有何穩妥之句?”

老漁翁思忖片刻,說道:“老朽雖不精於詩書,但平素也常作些山歌小調,借樸實之辭藻,抒發胸臆之事。今日夫子的對聯,每句隻要改一個字就可以了。”隨口就吟道:

風吹水麵層層浪

雨打沙灘點點坑

孔子的弟子子路,生性急躁,聽到這裏,就大聲叱責老漁翁:“大膽漁夫,聖人之言,豈有改動之理?”

漁翁笑著說:“聖人就都能精通事理嗎?你們看,這打魚的功夫……”

說罷,老漁翁駕舟出海,乘風破浪,撒開漁網。不一會兒,就收網獲魚,好一番驚人的熟練動作!

孔子看到這裏,幡然醒悟。立即把弟子們叫到麵前說“為師的原來告訴你們‘生而知之’,這句話錯了,應改為:‘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一個是名滿天下的聖人,一個是名不見經傳的漁翁,但這個漁翁卻給孔子上了一課:人們敬仰的聖人,也並非事事精通,單就這打魚的功夫,他就不如漁翁。但聖人畢竟是聖人,他為我們做出了個極好的榜樣,一如他所說的那樣“三人行,必有我師”,他真的把這位漁翁看做是自己的老師,並從他那裏明白了“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人們總是在不知不覺中不斷地從交往的對象那裏吸收其優點,反省自己而進步的。無論是賢者還是不賢者,隻要手持著品行的“放大鏡”,總能發現他們能為“良師”之處,也總能從他們那些學到更多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