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3章 以和為貴,走出致命的“囚徒困境”(1 / 1)

第十二章第4節以和為貴,走出致命的“囚徒困境”

人人都知團結好,人人都知團結妙,可是卻偏偏不能團結,非聰明不夠,而是團結不易。團結有團結之道,必須同時站在合情合理的平等基礎上,你讓一寸,我讓一尺,或我讓一寸,你讓一尺……團結是平等的,並肩攜手,應彼此尊重,必須先承認對方存在,而且跟自己一樣地光榮存在。而我們目前正缺少這種文化,稍有權勢,便隻有我、沒有你!因之把讓步視為懦弱,把談判視為說服,把忍耐視為畏懼,把堅持視為冥頑不靈……聖人曰:“知而不行,不為真知。”僅知合作的重要,而不能在行為上合作,就不算真知。僅了解團結就是力量,而不能在行為上團結,就不算真了解。

每到秋天來臨大雁南飛的時候,整齊的雁群一會兒排成“人”字,一會兒排成“一”字,這是它們在長期適應中所形成的最省力的團隊飛翔方式。

雁群以一字形或人字形列陣飛翔時,後一隻大雁的一翼,能夠借助前一隻大雁鼓翼時產生的空氣動力,使飛行省力。當飛行一段距離後,左右交換位置是為了使另一側的羽翼也能借助空氣動力緩解疲勞。

沒有一隻鳥能飛得太久,如果它隻用自己的翅膀飛翔。分享共同目標和集體感的雁群可以更快、更輕易地到達它們想去的地方,憑借著彼此的衝勁、助力而向前飛行,同時繼續“鼓舞”尾隨的同伴。這樣,雁群飛翔比孤雁單飛增加了70%的飛行距離。而當一隻孤雁即將脫離隊伍時,它馬上就會感到有股動力阻止它離開,借著前一隻夥伴的“支持力”,它很快就能回到隊伍中。

正是由於為了共同的目標而相互協作,雁群才能夠越過萬水千山,最終回到它們的棲息地。像大雁一樣,人同樣是群體的動物,離開了群體,人也就難以生存。而團結合作隻能從群體中才能獲得。

對於團結與合作,柏楊先生認為:“人人都知團結好,人人都知團結妙,可是卻偏偏不能團結,非聰明不夠,而是團結不易。團結有團結之道,必須同時站在合情合理的平等基礎上,你讓一寸,我讓一尺,或我讓一寸,你讓一尺……團結是平等的,並肩攜手,應彼此尊重,必須先承認對方存在,而且跟自己一樣地光榮存在。而我們目前正缺少這種文化,稍有權勢,便隻有我、沒有你!因之把讓步視為懦弱,把談判視為說服,把忍耐視為畏懼,把堅持視為冥頑不靈……聖人曰:‘知而不行,不為真知。’僅知合作的重要,而不能在行為上合作,就不算真知。僅了解團結就是力量,而不能在行為上團結,就不算真了解。”

確實,很多時候我們高聲呐喊:團結就是力量,但卻總是在麵對事情之時,基於利益的需要而選擇獨幹,不知不覺間就陷入了“囚徒困境”之中。

從前,有兩個饑餓的人得到了一位長者的恩賜:一根漁竿和一簍鮮活碩大的魚。其中,一個人要了一簍魚,另一個要了一根漁竿,於是,他們分道揚鑣了。

得到魚的人原地就用幹柴搭起篝火煮起了魚,他狼吞虎咽,還沒有品出鮮魚的肉香,就連魚帶湯吃了個精光,不久,他便餓死在空空的魚簍旁。另一個人則提著漁竿繼續忍饑挨餓,一步步艱難地向海邊走去,可當他看到不遠處那蔚藍色的海洋時,他連最後一點力氣也使完了,他也隻能眼巴巴地帶著無盡的遺憾撒手人間。

還有一對饑餓的人,他們同樣得到了長者恩賜的一根漁竿和一簍魚,隻是他們並沒有各奔東西,而是商定共同去找尋大海。他倆每次隻煮一條魚,經過遙遠的跋涉,來到了海邊,從此,兩人開始了捕魚為業的日子。幾年後,他們蓋起了房子,有了各自的家庭、子女,有了自己建造的漁船,過上了幸福安康的生活。

同樣是一簍魚和一根漁竿,前麵的兩個人餓死了,後麵的兩個人不僅擺脫了困境,還因為這兩樣東西過上了幸福的生活,真可謂是天差地別,而其中的關鍵就在於合作。無論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一個好漢三個幫,三個籬笆三個樁”,還是源於西方文化的“木桶定律”,無不是用最生動鮮明的方式,表達團結合作的意義。一個人在社會中不能孤立生存,隻有與人合作,取人之長,補己之短,才能互惠互利。

精誠合作、集思廣益是人類最了不起的能耐,它不僅可以創造奇跡,開辟前所未有的新的天地,也能激發人類最大潛能,即使麵對人生再大的挑戰都不足懼。兩根木頭所能承受的力量大於個體承受力的總和。俗語所說的“一根筷子容易斷,十根筷子斷就難”也說明了合作的力量。

身處於現實生活之中的我們,需要的不隻是思考上了解團結合作的重要性,而是要將其切實地落實到行動之中,才能真正走出那致命的“囚徒困境”,才能在與別人共同的合作與分享中獲得快樂,結出富於戲劇性的神奇果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