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4章 將心比心,感受他人的樂與痛(1 / 1)

第十二章第5節將心比心,感受他人的樂與痛

我們盼望的是,每個中國人都應有設身處地為別人想一想的教養。珍惜友情,愛護自己所愛的。除非必要,不再輕易托人帶東西、買東西,這也是一個開端。嗚呼,別把自己的麵子,建立在困擾別人的行為上。

一個人不怕人家不了解你,最怕自己不了解別人。如果想和別人真心共處,了解別人,就要學會換位思考,把自己放在對方的位置上考慮問題,去想想如果是我,我會怎麼做。這是“想人之所想,急人之所急”的首要前提,但在更多的時候,或許別人需要的,不是我們給予什麼樣的幫助,而隻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而已。

基督教的《聖經》中,耶穌曾兩次教導門徒“無論何事,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因為這就是律法和先知的道理”。在猶太教的經典《塔木德》中記載了一個故事,說一個非猶太人求名師希拉爾,請求他在這個人單腳獨立的短暫時間之內,把全摩西五經教導給他。希拉爾便說:“己所憎惡,勿施於人,其餘都是注釋。”日本學者木村泰賢指出在《增一阿含經》中,釋迦牟尼也教導一個“自通法”:“凡於自己不愛不快之法,於他亦為不愛不快之法,然則我緣何得以自己不愛不快之法,而緊縛他人哉!”

柏楊先生在其《不再托人帶東西》的文章中提到了這樣一種現象:但凡有朋友去往外地,必有一大群人前來請其帶東西,“拒絕吧,情斷義絕,一旦倒斃街頭,狗都不理。接受吧,實在力不從心。每到一個地方,光也不敢觀,親也不敢探,一頭就撞進百貨公司,一麵采購,一麵心裏嘀咕,不知道稱不稱主顧的心,滿不滿客戶的意,至於送貨到府,更是急急如喪家之犬,忙忙如漏網之魚,好容易萬事已畢,又要趕赴下一站矣。”在如今交通與信息如此發達的今日,就算遠隔重洋,買東西也已極為方便了,但人們還是偏要請朋友帶。顯然,在開口的那一刹那,人們的心中隻有自己,而沒有朋友,更別說設身處地為朋友想了。因此,柏楊先生在文章的結尾呼籲:“我們盼望的是,每個中國人都應有設身處地為別人想一想的教養。珍惜友情,愛護自己所愛的。除非必要,不再輕易托人帶東西、買東西,這也是一個開端。嗚呼,別把自己的麵子,建立在困擾別人的行為上。”

人,就是這樣,所以人總怪人家不了解自己,而對於自己是不是了解別人這個問題,就不去考慮了。學會換位思考,將心比心,善於站在別人的立場上考慮問題,是一個人成大事和獲取成功的關鍵。

三國時期,曹操和袁紹在官渡打仗。當時曹軍遠不如袁軍強大,但袁紹剛愎自用,不納忠言,一再坐失戰機;曹操則富有謀略,善於用兵。結果,戰事以曹操的勝利而告終。

打敗袁紹後,曹軍將士在袁軍的帳篷裏搜到了一些信件,全是曹操手下的一些文臣武將與袁紹暗中勾結、示好獻媚的信。有人建議,把這些寫信的人全都抓起來殺掉。

可是,曹操不同意這樣做。他說:“當初袁紹的力量十分強大,連我自己都感到難以自保,又怎麼能責怪這些人呢?假如我站在他們的位置,當時也會這麼做的。”

於是,曹操下令把信件全部燒掉,對寫信的人一概不予追究。那些原本惶恐不安的人,一下子把心放到肚子裏,從此對曹操更加忠心耿耿,賣力相助了。

曹操的這種為人處世的態度,使他更多地贏得了人心,願意投奔他並甘心為他效力的人越來越多。這樣,曹操的力量便越來越強大,手下謀臣將士如雲,他借此很快打敗了那些割據一方的諸侯,統一了中國北方。

一句“假如我站在他們的位置”,將曹操的換位思考展現無疑,也正是憑著這種在態度,他換來了眾多願為他出生入死的文臣武將,從而,成就了一代梟雄。換位思考到底是什麼呢?其實就是“移情”,要從內心深處站到他人的立場上去,要像感受自己一樣去感受他人。但不幸的是,許多人的換位思考卻缺少了“移情”這一個根本要素。他們或是站在自己的位置上去“猜想”別人的想法及感受,或是站在“一般人”的立場上去想別人“應該”有什麼想法和感受,或是想當然地假設一種別人所謂的感受。這樣的換位思考,其實仍然局限於自己設定的小圈圈之中,絕對無法體驗他人真正的感受和思想。

人們常說,良好的溝通是心與心的溝通,生活中那些“善解人意”的人往往受到大家的喜愛和尊敬,原因就是他們能夠做到將心比心,用別人的眼光來想問題、看世界,以別人的心境來體會生活,以最真切的方式感受別人的歡樂與憂傷,這樣便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融洽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