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第6節濟人須濟急時無
人生唯一的最高價值,不是為了要洞察別人的肺腑,而是為了要幫助別人完成願望,而就是現在,正是我們有能力幫助別人的時候,也正是我們脆弱、醜陋得需要別人幫助的時候。
雪中送炭、錦上添花都可落得人情,但兩者之價值卻有天壤之別。人對雪中送炭之人總是懷有特殊的好感。雪中送炭可以把人拉出火坑,走出困境,也猶如你即將渴死在沙漠中,別人給你一口救命甘泉一樣。但就內心感受來說,給瀕臨餓死的人送一個饅頭和給富貴的人送一座金山,是完全不一樣的。
“求人須求大丈夫,濟人須濟急時無”,說的也是這個道理,錦上添花不是必要的,雪中送炭卻是必不可少的。人需要關懷和幫助,也最為珍惜在自己困境中得到的關懷和幫助。用柏楊先生的話來說就是:“人生唯一的最高價值,不是為了要洞察別人的肺腑,而是為了要幫助別人完成願望,而就是現在,正是我們有能力幫助別人的時候,也正是我們脆弱、醜陋得需要別人幫助的時候。”
人生在世,沒有一帆風順的,總會有許許多多的艱難與困苦。當遇到斷崖險阻時,人們最需要的不是一座金山銀山,而隻是一雙願意拉自己一把的溫暖的手,哪怕是一隻願意聽自己訴苦的耳朵。柏楊先生在被判有期徒刑十二年,並與妻子倪明華辦完離婚手續之後,基本上就沒有人再來看他了,“隻剩下麗真一個女孩子未把我遺忘,每星期都提著菜籃飯盒,從台北到景美軍法處探監。”雖然後來被軍官警告過後,麗真就不再來了。柏楊先生也迅速地化解了心中那一點點的惆悵,但當那一年的除夕,廣播中傳來“麗真”這個名字時,他還是湧出了淚水。這便是雪中送炭的力量,麗真在柏楊先生最無助的時候仍然堅持去看他,這在心靈上無疑是一種巨大的安慰,宛若冬日裏那些溫暖的手。
馬克思在創作政治經濟學時,正是他在經濟上最貧困的時候,恩格斯經常慷慨解囊幫助他擺脫經濟上的困境。對此,馬克思十分感激。當《資本論》出版後,馬克思寫了一封信表示他的衷心謝意:“這件事之所以成為可能,我隻有歸功於你!沒有你對我的犧牲精神,我絕對不能完成那三卷巨著。”兩人友好相處、患難與共長達40年之久。列寧曾盛讚這兩位革命導師的友誼是“超過了一切古老的傳說中最動人的友誼故事”。
幫助別人不一定是物質上的幫助,簡單的舉手之勞或關懷的話語,就能讓別人產生久久的感激。常言道:與人方便就是自己方便。當別人需要我們救助的時候,我們要勇於伸出援助之手。因為,救助別人是我們作為人的一項職責,而且有時候救助別人,往往就是在救助我們自己。
一天深夜,有位中年人沿著一條昏暗的小路回家。當他經過一片叢林時,突然聽到有人掙紮的喘息聲,慌忙停下腳步,仔細地聽。發現是兩個人在扭打,間或夾雜著衣服撕裂聲。他立刻明白:一個女孩被襲擊了!
他想,到底我該不該介入這個事件當中呢?他一麵擔心著自己的安危,一麵詛咒著為什麼今天晚上要選這條小路回家。如果自己也成為另一個犧牲者怎麼辦啊?是不是該跑到附近的電話亭打電話給警察就算了呢?
那個決定的過程好像永無止境,但實際上花不了幾秒鍾,而且聽得出來那個女孩的呼吸掙紮聲越來越微弱了。他決定一定要有所行動。於是他冒著生命的危險,立刻衝到叢林後麵,將歹徒從那個女孩身邊拉開。隨後他和歹徒扭打成一團,倒在地上滾來滾去。
最後,歹徒終於放棄,跳起來逃跑了。他氣喘籲籲地爬起身來,那個蹲在黑暗之中的女孩,仍然在啜泣和不停的發抖。他跟那女孩保持了一段距離,慢慢地說:“好了,那個人已經走了,你現在安全了。”一段很長的沉默,她開口了,帶著不可思議的驚訝:“爸爸!是我啊!”
善有善報,而且回報得如此溫情。中年人在最關鍵的時刻伸出了援手,但他沒有想到自己救助的竟是自己的女兒。常言道:“送人玫瑰,手留餘香。”當別人需要的時候,伸出你的手遠比袖手旁觀瀟灑。於別人急需幫助時,施予善行,往往能收到比別人更加豐厚的回報。為別人付出你的愛心,就種下一片希望,就會有碩果累累的一天,就能品嚐到豐收的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