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教育家(四)(3 / 3)

當時中共領袖周恩來正在重慶著家岩,淘行知經常去看望周恩來,向他請教,“去時腹空虛,回時力無窮”,每次都得到周恩來的鼓勵。1940年秋季,周恩來和鄧潁超還親自去北碌看陶行知和育才師生,對育才學校表示極大的關懷與支持。1943年,在最困難時期,陶行知在思想和行動上仍然和黨保持著聯係,有人見他辦育才實在辛苦,勸他去延安。他卻說:“我若一走,“學校的師生都要遭殃,!育才學校可能和曉莊學校一樣,,被蔣介石封閉,所以我非在這裏頂下去不可。為新中國培養人才;我吃點苦,何妨?”有人對他說:“不必背這石頭遊泳了!”他說:“不!我是背著愛人在遊泳呢。”

在艱苦的時刻,陶行知動員育才師生開荒生產,解決了生活上部分困難;廣直堅持到抗戰勝利。

鞠躬盡瘁民主魂

抗日戰爭勝利後,國民黨破壞和平,挑起全麵內戰,陶行知一直站在反內戰、爭民主運動的前列,主持和發行《民主教育》月刊和《民主》周刊。1945年冬末,“生活教育社”在重慶舉辦“民主講座”,聽講的一些年輕人要求組織起來,係統地學習,陶行知便與李公樸、方與嚴、金秀堤等人開始籌辦社會大學,並很快組成了以馮玉祥為董事長,包括史良、張瀾、沈鈞儒等在內的校董會,推舉陶行知、李公樸分任正副校長,聘請了30多位知名的專家學者,有鄧初民、華崗、許滌新、王昆侖、侯外廬、章乃器、胡風、何其芳、駱賓基、艾蕪、曹靖華、孫起孟、陳翰伯、張友漁、章漢夫等,陣容之鼎盛,為屆內文科大學少見。1946年1月15日,重慶社會大學誕生了。陶行知借用《大學》上一句話,闡明社會大學的宗旨:“大學之道,在明民德,在親民,在止於人民之幸。”

在創辦社會大學的同時,陶行知想把育才學校搬到上海,便攜夫人吳樹琴離渝赴滬,與地下黨取得聯係,日夜忙著演講,奔走國事。麵對不斷高漲的民主運動,國民黨的血腥鎮壓更加變本加厲了,在昆明暗殺了李公樸和聞一多,接著傳來上海的黑名單,陶行知名列第三。但他毫無畏懼,置個人生命於不顧,到處奔走呼籲,要和平與民主,朋友們勸他提防“無聲手槍”,他卻大義凜然地說:“我等著第三槍!”在他給育才學校全體師生的最後一封信中寫道:“公樸去了,昨今兩天有西方朋友向我報告不好的消息,如果消息確實,我會很快結束——”我的生命,我提議為民主死了一個,就要加緊號召一萬個人來頂補……隻要我們肯為民主死,真正民主就會來到。”由於困苦生活的折磨和勞累過度,陶行知於1946年7月25日,因腦溢血突然逝世,終年55歲。

陶行知去世的當天,周恩來和鄧穎超特意趕來向遺體告別,周恩來俯身拉著陶行知尚未十分僵硬的手,嗚咽地說:“陶先生,放心去吧!你已經對得起民族,對得起人民,你的未了事業,會由朋友們,由你的後繼者堅持下去,開展下去的。”陶行知的主要著作有:《中國教育改造》、《古廟敲鍾錄》、《齋夫自由談》、《行知書信》。《行知詩歌集》等,另有論文幾十篇,是我國一份寶貴豐富的教育遺嚴。

陶行知為人民的民主、為人民的教育事業艱苦奮鬥了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因而得到黨和人民的尊重和高度評價。毛澤東稱他為“偉大的人民教育家”,宋慶齡稱他為“百世師表”,周恩來稱他為“無保留追隨黨的黨外布爾什維克”,郭沫若讚他為”兩千年前的孔仲尼,兩千年後的陶行知”,是“孫中山死後的孫中山”。

也許,由於陶行知以“愛滿天下”的胸懷,對國家、對民族、對同誌、對朋友、對人民愛得那麼真誠、那麼熾烈,所以,他的朋友與同誌們對他愛得也如此真誠、熾烈。

“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陶行知,那顆愛心,的確象無段的美玉一樣一潔白、晶瑩、閃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