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 實業家(1 / 3)

近代中國工業化的倡導者張之洞

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舊中國,民族工業舉步維艱。為中國近代工業化立下了汗馬功勞。

張之洞,字孝選號香濤,原籍直隸(今河北)、南皮縣。1837年9月2日出生於貴州省興義府的官舍之內,是知府張鏌的兒子。在張鏌的苦心培養下,張之洞4歲進私塾讀書,8歲讀完四書五經。張之洞自幼好學深思,l2歲時,其名已列全省學童之冠;13歲時應直隸南皮童子試,成為縣學“秀才”;15歲時應順天府(今北京)鄉試,中第一名舉人;1862年,張之洞會試落榜。l863年,26歲的張之洞會試中探花(進士第三名),授職翰林院編修,成為京城文官中的小“名士”。1867年開始,張之洞奉旨先後出任浙江鄉試副考官,湖北、四川兩省學政,每到一處,都注重選拔人才,整頓社會風氣,提倡實學,糾正地方考試弊端,贏得“治學有實績”的名聲。1877年初任滿回京,任文淵閣校理,教習庶吉士等文官,成為“清流派”主要成員。他的許多激烈言論,不僅博得一般封建士大夫的好感,而且受到清朝最高統治者慈禧太後措施。還開始接受了“洋務”這一適合時令觀念。他曾聘請英國傳教士李提摩太當顧問,向官員們講授聲、光、化、電、天文、地理、機械、醫學等自然科學知識。張之洞生平第一次領悟到“西藝”、“西技”學問的新鮮與重要,由此他進行了興辦近代化企業的嚐試。

他著手在山西進行“洋務”建設:設洋務局,公開招聘“習知西事,通達體用”的洋務人才;設教案局,處理民教糾紛;設桑棉局、鐵捐局,振興實業;提倡購買講求“洋務”的書籍;籌辦山西練軍,建立起一支用洋槍洋炮武裝起來的軍隊。可見,張之洞的從政觀念已發生了顯著變化。不再像過去在清流派生涯中那樣專尚言論,轉而注重實踐。兩年的山西巡撫生涯是張之洞人生道路上的重要轉折點。

1884年春,在中法戰爭的炮火聲中張之洞被提升為兩廣總督。經過中法戰爭,他痛感中國在對外戰爭中,因軍隊力量薄弱,武器裝備落後而受製於敵人。於是,他先從“求強”入手,在廣東水陸師學機器。

張之洞年底,張之治上、思想具體實踐,悉心經營“湖北新政”,全麵展開洋務建設,成為繼李鴻章之後清末洋務派的突出代表。

在張之洞所經營的“湖北新政”中,以武漢為中心,興辦了一係列實業。主要項目有:

1主持修築蘆漢鐵路。中法戰爭後,清政府開始認識到軍事運輸的重要,重視起鐵路建設。1889年,張之洞提出興建蘆漢鐵路的建議,上奏朝廷,指出“鐵路之利,首在利民”,軍事上需要還在其次。強調了鐵路的社會經濟效益。這一建議被朝廷所采納,隨即讓他移督湖廣監修蘆漢鐵路。1896年,張之洞率眾正式動工建造,直到l905年秋全線宣告竣工。經張之洞和袁世凱驗收後,改稱為京漢鐵路。

2在兩湖地區設置電報、電話。l890年張之洞奏準並架設了由武昌抵達湖北重鎮襄樊的電話線,1893年架設了武昌到安陸等地的電報線,l897年又接通了武昌同湖南之間的電報。同時,張之洞還在武漢設置電話線,並於l900年在武昌、電裨成立了湖北鐵政局,任命蔡錫勇為總辦,正式籌辦起漢陽鐵廠。由於張之洞對創辦本國的鋼鐵工業的重要性有較深刻的認識,因而事業心較強,在創辦過程中排除萬難,廣羅人才,並親自過問購置機器,建廠的若幹瑣碎工作,拚上性命也在所不辭。這樣,經過3年繁雜而艱巨的不懈努力,終於在1893年10月正式建成了我國第一個大型鋼鐵廠——漢陽鐵廠。由此也就奠定了張之洞在中國近代重工業中的地位。

魚片鉤釘廠等4個小廠,煉鋼爐2座、煉鋼的酸性轉爐2座、平爐l座,工人3000名,外國技師40人。經過多方麵的努力,克服重重困難,1894年6月,漢陽鐵廠終於開爐,正式冶煉生鐵,為中國鋼鐵工業史開創了新紀元,奠定了重工業的基礎。後來,漢陽鐵廠由於虧損嚴重,實難維持下去,張之洞在困境中不得不放棄“官辦”,於1896年交直隸海關道盛宣懷招商承辦,盛被委為鐵廠督辦,從此鐵廠進人官督商辦的時期。盛宣懷由於招募商股不順手,於20世紀初年向外商借款,將漢陽鐵廠擴建為漢冶萍煤鐵廠礦公司,使之淪為日、德等國外資侵入的企業,違背了張之洞當年為防止利權外溢而辦廠的初衷。但張之洞為自保利權,艱辛萬苦,始終不懈的辦廠功勞不可磨滅。

4建立“湖北四局”。張之洞在籌建漢陽鐵廠的同時,又在湖北籌建起布、紗、絲、麻四局。張之洞在任兩廣總督的時候,親眼看到洋布、洋紗非常暢銷,利潤很大,嚴重破壞了洞移在武1892步成頗豐合辦紡紗每年收獲季節,外商紛紛前往收購蠶繭,用來繅絲織綢,可以獲取豐厚的利潤。於是,在武昌望山門外,購地建廠,並派人去上海學習參觀新的繅絲技術,辦起了湖北繅絲局。另外,由於湖北所產苧麻,質地堅韌,極宜於紡織。1898年,張之洞又在武昌平湖門外購地創設了湖北製麻局,擁有機器40張。聘請日本技師,生產出各種麻布和麻紗。改變了當地叁們繅絲和製麻的傳統土法,運用新的生產方法加工土特產。

張之洞在湖北創辦的織布、紡紗、繅絲、製麻四局,是他主辦“湖北新政”的一項重要內容,對於保護和開發利用本省的豐富資源,抵製洋貨入侵,以及湖北近代企業的發展都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同時,也帶動起L批機械化程度較低的中小型官辦民用工業,如湖北針釘廠、武昌製革廠、湖北官磚廠、湖北造紙廠和湖北氈呢廠等。另外,張之洞還鼓勵興建民營工商業。這一期間由商人集資或個人創建起的企業有華勝呢絨軍裝皮件號、燮昌火柴廠、漢口利濟水電公司等。這些都有利工備赫口列幣廠,開創中國首鑄銀元的先例;1893年在武昌設立湖北銀元局,1896年設銅錢局;用銀幣替代銀錠,創錢幣史上的一大進步;再用紙幣作為銀幣的代價券,更有利發展經濟貿易。其二,張之洞在創辦官營企業同時,也開始重視發展民營工商業。他給予優惠政策,使湖北的私營民族工業有了比較顯著的變化。其三,努力發展商品經濟。1898年,張之洞開辦了漢口商務公所,以鼓勵民間貿易的發展。後又設立商務局,以“啟發商智,聯絡商情”,促進實業興盛。1899年,他還創辦了《湖北商務報》,鼓吹宣傳振興工商業,以挽回利權。1902年在漢口又創立了商務學堂和商會公所,促進了湖北民營工商業發展。

總之,經過十多年的努力奮鬥,精心經營,張之洞在湖北建立了一個以鋼鐵工業為中心的包括采礦、機械、槍炮、冶金、紡織、電訊、造紙、製筆、製磚、金木加工等比較齊全的體係。論規模、設備和工藝水平都在當時中國工業企領先地位。張之洞的一生,由一個士大夫躍為近代中國重要的洋。幾十年間,他為中國的富強而竭盡全力地提倡和興業。他的業績和創業經曆,如實地反映了舊中國民族的艱難曆程與教訓。對後人是不無啟迪的。

麵粉大王和棉紗大王榮宗敬、榮德生

榮宗敬、榮德生兄弟是我國近代著名的民族企業家。他們一生茂新麵和申新其附屬最大的氏兄弟的“麵王”。

榮祖輩家畝薄田收入。榮氏兄弟的父親榮熙泰為分擔家庭負擔,長期外出謀職,先在浙江烏鎮一家冶坊做帳房,後經人介紹,於1883年到廣東做了十多年的厘卡稅吏。多年的宦海生涯,榮熙泰深深感到升官發財不是件容易的事,他為兄弟倆選擇了經商之路。榮德生故居

榮宗敬,生於1873年。榮德生,生於1875年。兄弟兩人自幼在私塾讀書。少年時期,他們就先後走上了社會。榮宗敬14歲時被送到上海一家鐵錨廠做學徒,學習帳房業務。第二年每年都有大量的外國麵粉輸入,而且有增無減,當時通商條約上明文規定,麵粉進口是供外僑食用的,不征關稅。可它的輸入量顯然大大超過了外國僑民的實際需求量,很明顯這是在利用有關條款逃避關稅。但由於清政府的腐敗無能,榮德生隻能空懷忿恨,無濟於事。

1895年底,榮德生和父親一起離職回到家鄉無錫。這期間,無錫的工商業和錢莊業日益興盛,榮熙泰的舊友中有不少人都因開設錢莊和經營工商業而發了財。榮熙泰考慮到兄弟倆都是錢莊習業出身,對銀錢事務十分熟悉,且開辦錢莊也比較容易,於是1896年2月榮家父子三人與人合股在上海開設了廣生錢莊。榮氏占有一半股份。榮宗敬任經理,榮德生為管帳。錢莊開業不久,業務就有了較大發展。接著又在無錫設立了分莊,由榮德生任分莊經理。從此開始了榮氏兄弟二人共同經營事業的曆史。不久,父親病故,留下遺訓:經營事業要堅持信譽第一,開支要講省儉,辦事要果斷穩重。兄弟倆按著父親的遺訓,齊心合力,謹慎行事,並在創重點放在打基礎上,不追求過高的盈利。到不滿,都紛紛把股份退出。於是自189由榮氏兄弟獨資經營。由於榮氏兄弟的悉中日甲午戰爭之後,帝國主義加強了對中了中國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發展,使錢莊業莊的業務繁忙起來,並獲得了較豐厚的利之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