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營錢莊的初步成功使榮氏兄弟充滿不滿足。他們認為:錢莊放帳隻能獲得微利,不如投資實業賺得多。榮氏兄弟打算開辦實業的重要原因,是因為受到當時效仿西方變法自強之風的影響。他們麵對帝國主義紛紛在中國投資建廠,大量攫取中國人民財富,激起了民族自強振興的愛國思想,決心走振興祖國實業,挽回利權之路。l900年,榮德生在香港碼頭上看到堆積如山的進口麵粉,聯想到他在廣東三水河厘金局任管理帳務時,了解到的內情:國家每年要因洋粉的內運損失巨大的利稅。榮德生決心要創辦自己的麵粉加工廠,解決民眾生活所需,堵住外商借此逃避關稅,攫取中國財富的路。他把自己的所見所想告訴了哥哥。榮宗敬也發現,在錢莊彙兌往來中,采購小麥的款項為數巨大,說明市場上對麵粉的需求有增無減。因此,投資麵粉加工業是合時宜的,而且前景一定廣闊。兄弟二人立即決定將錢莊的部分資金轉來興辦麵粉加工業。經過對麵粉業的一番調查後,1900年10月,榮氏兄弟以錢莊盈利做資本,與人合資在無錫籌建麵粉廠。官僚資15萬元。1902年,麵粉廠建成投產,取名“保”。這是一個規模很小的工廠,僅裝置四部。法國石三道,粉篩二道,雇用30餘名工人,日夜產粉300是榮氏兄弟實業活動的開端。由榮德生經營麵粉廠內宗敬仍在上海經營廣生錢莊,並負責麵粉廠對外業廠機器運轉了一年,可結算下來,並無盈利。原因是想守舊,不敢食用機製麵粉;另外,南方人不大喜歡麵粉的最大市場在北方,而“保興”又沒有打開北方的銷路。榮德生馬上采取了兩方麵措施:一方麵派人到無錫各麵館、麵店、點心店推銷麵粉,並實行先試用、後付款的辦法,再加上采用各種優惠條件來吸引消費者。經過用戶試用,證明食用機製麵粉並無害處,銷售開始轉旺;另一方麵,由榮宗敬在上海物色能打開北方銷路的商行;重金聘請善於推銷、與北方客幫熟悉的王堯臣、王禹卿兄弟為推銷員,不久,“保興”麵粉就打開了北方市場,利潤滾滾湧來。後來,朱仲甫另就新官,要拆股而去,榮氏兄弟買下了他的股份,把廠名改為“茂新麵粉廠”,由榮德生任經理,榮宗敬任批發經理。
為了迅速擴展企業,榮氏兄弟采取少發股息,不分紅利的辦法,把賺來的錢大部分投入擴大再生產。1904年,日俄戰爭的爆發,導致俄、日兩國和中國東北各地對麵粉的需求量猛增,麵粉價格也隨之上漲。榮氏兄弟抓住這有利時機,進一步擴大“茂新”的生產能力,增添了6座鋼磨。其中隻購買鋼磨的主要部件,輔助機件由自行仿造,這樣既減少了固定資產
榮氏兄弟的堅韌不拔努力終於得到了報償,1912年底,“茂新”盈利達到十餘萬兩,終於還清了各項欠款。榮氏兄弟興辦實業的信心更強了。辛亥革命以後,中華國民政府成立及其所采取的獎勵興辦實業等措施,為民族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發展創造了有利的社會環境。這時,榮氏兄弟在上海又開始創辦福新麵粉廠,l913年建成投產。開工不滿一年,即獲利32萬元。盈利率高達80%。同年,榮氏兄弟用福新一廠盈利興建起福新二廠和三廠。
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國際國內市場麵粉出現供不應求局麵。榮氏兄弟及時抓住發展麵粉工業的有利時機,租辦、收買了好幾家麵粉廠。茂新和福新麵粉廠取得了迅猛的發展。經過榮氏兄弟十多年的努力奮鬥,苦心經營,他們的企業不斷擴充,到1921年為止,他們已經擁有l2個麵粉廠(茂新4個,福新8個),分布於上海、無錫、漢口、濟南等地,在同行業中首屈一指,形成了一個頗具規模的體係。1921年,榮氏兄成立了茂新、福新總公司,其生產能力占到全國民族四分之一。榮氏兄弟被譽為“麵粉大王”。兄弟在麵粉工業成功的鼓舞下,他們又想到近代工業域中闖一闖。他們把目光注意到了棉紡織業。幾經波終於有了自己的棉紡織廠。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環境資本伸展的天地極其狹小,但榮氏兄弟苦心孤詣,精百般騰挪,終於繼麵粉業立起門戶之後,又在經營棉麵取得了巨大發展。他們繼創辦申新紡織一廠之後,、無錫、漢口分別創辦了申新二廠、三廠和四廠,成立了申新總公司。到1931年,申新共有紗綻46萬枚,占全國民族資本棉紡織廠總數的189%,布機4757台,占全國民族資本棉紡織廠總數的27%。
榮氏兄弟創辦企業得以迅速發展的原因在哪裏呢?從企業家應具備的素質看,榮氏兄弟始終在強烈的愛國思想和敬業精神的支持下,保持著旺盛精力,來從事他們的企業活動,這是他們經營成功的秘訣之一。具體反映在以下幾個方麵:
第一,“興工業,防侵略”作為戰略目標。榮氏兄弟一生興辦麵粉和棉紡織工業,這是關係國計民生的產品。因為他們明白在中國發展麵粉、紡紗工業的前景廣闊;更為重要的是由於他們看到洋紗洋粉充斥中國市場,利權外溢,打擊和壓迫著中國民族工業的興起和發展,所以他們辦工業,不在乎企業的既得利益,而著眼於為改變中國實業落後的狀況,發展民族紗、粉工業,從而達到強盛祖國、抵禦侵略的目的。
第二、“非擴大不能立足”,具有強烈的競爭意識。
第三、自封之境域備、提高生了重要作用
第四。在“精神為立業之本”的思想指導下,榮氏兄弟獨特的資金運用方式,也是他們經營成功的一個重要因素。為了加快企業的擴大再生產,他們長期采取少發股息、不發紅利的方法,把大量企業利潤直接轉化成擴大再生產的資金來源。另外在資金融通中,榮氏兄弟還以熟悉錢莊業務的優勢,靈活調劑資金。
第五、榮氏兄弟之間不持已見,顧全大局,相互尊重,分工配合,也是他們合作經營企業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也是難能可貴之處。
榮氏兄弟經營實業成功的經驗,對於我們今天實行改革開放,搞活企業,是不無啟迪的。
在舊中國,榮氏兄弟和他們的企業,曆盡磨難,始終在外國列強入侵和國內動蕩的政局中拚力掙紮,沒有能夠得到自主發展的機會。民族資本企業在狹縫中求生存,難以逃脫被掠奪運,榮氏企業也遭受到沉重的打擊。國民黨當局甚至的兒子下獄,以對其敲榨勒索。黨統治的黑暗腐敗,戰後國內經濟大崩潰的現實,使敬辭世後支撐榮氏企業的榮德生,對蔣家王朝不再抱。他最終沒有像有些企業家那樣,隨蔣氏政權麗去,留在大陸,與新的人民政權攜手,直到1953年逝世。
“華僑旗幟,民族光輝”的華僑企業家陳嘉庚
陳嘉庚是一位著名的華僑企業家、傑出的華僑領袖,也是一位傾資興學、培愛國教育家。他在本世紀以來海外華僑國主義、殖民主義,獨立富強而進行的鬥爭。他長期僑居新政治上、經濟上都對著廣泛而深遠的影響曾讚譽他為“華僑旗幟,民族光輝”。
陳嘉庚,福建同安縣集美社(現廈門市集美鎮)人,1874年10月出生於華僑世家。他的父親陳纓杞(字如鬆),是一位在新加坡經營米店的華僑商人,經常寄錢回家,贍養一家老小。陳嘉庚小時候曾幫助家人在地裏做點農活,9歲進入集美社的“南軒私塾”,並始讀書識字,接受封建傳統教育。17歲時因塾師病故才停學,陳嘉庚共讀了八年私塾,他的中文水平很高。集美社是個小型半島,明末清初,這裏曾經是反清抗荷的民族英雄鄭成功的活動基地,至今還留有“延平故壘”、“國姓井”的遺跡。鄭成功的愛國事跡,廣泛流傳於民間,這對童年的陳嘉庚有著深刻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