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 實業家(3 / 3)

1890年秋,17歲的陳嘉庚奉父命前往新加坡跟著父親學習經商。開頭在父親開設的順安米店中協助族叔管理銀錢帳務,兼做文書。他聰穎勤奮,處處留心,很快就適應了環境,並逐漸積累起一定的商業知識和管理經驗。兩年後他徽了經理,獨掌順安,不僅把米店經營得井井有條,還協助父親開展業務,父子齊心合力,生意蒸蒸日上,動1900年,產很快增加到35萬元。這是他父親在新加坡經營實景況。

陳嘉庚返鄉安葬慈母並守孝三年。1903年7月,塵仆仆地返回新加坡。本指望可以繼承家業大展宏想看到的順安米店的狀況已遠非昔屆可比,各事淩亂佛無人管理一樣。原來在他返鄉的三年中,老父已不,族叔因患麻木症,行動呆滯,而庶母卻揮金如土,已負債累累,瀕於破產。痛心疾首之餘,陳嘉庚說服父親,毅然停業收盤,宣告破產,將所有資產抵押借款外,還負債20餘萬元。陳纓杞生活儉樸,求勤經營工商業數十年,到頭落到如此下場。陳嘉庚立誌重振家業,為父親償還債務。

新加坡及其相鄰的馬來亞均盛產菠蘿,物美價廉,以當地菠蘿製成的罐頭風靡歐美。1905年春,陳嘉庚看準此項生意銷路暢、投資少,見效快,當機立斷,集資7000元,從速從簡地建起了“新利川”菠蘿罐頭廠,隨後又接辦了另一家“日新”罐頭公司,勇敢地邁出了獨立創業的第一步。陳嘉庚總結父親經營失敗的原因主要是不直接過問各廠號的業務。所以當他經營企業時,凡是關鍵問題,一定親自去做,一絲不苟。他過去對菠蘿廠的生產與銷售情況,不是很了解,現在就深入了解情況,力求做到心中有數。當時菠蘿罐頭品種繁多,以條莊、方莊、枚莊為大宗,約占八九成,全年出產約170多萬箱。而塊莊、圓莊、刻花莊等其餘十多種統稱“雜莊”,雖獲利大但需求量小,每年生產不超20萬箱,所以不被一般廠營,增設了“謙益米店”和“恒美熟米廠”,由手經營順手,屢獲成功,給陳嘉庚增添了擴大業務,另辟門路的勇氣和信心。除經營米業外,他還進一步增加投資,更新設備,開辦新廠,嚴格管理,並購進數畝菠蘿園,以自給優質原料,把菠蘿的生產與加工聯係起來,使企業向縱深發展。經過幾年艱苦創業,到1907年,陳嘉庚把父親的負債全部還清,實現了夙願。

陳嘉庚的事業之所以蓬勃發展,是因為他多方設法降低成本,增強了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凡是企業的關鍵問題,都親自過問,對內外情況了如指掌,指揮生產得心應手,運用自如,從而使企業能夠立於不敗之地。這些經營方法對我們今天搞好企業仍有很大裨益。

幾年來,陳嘉庚經營的米店、米廠、菠蘿罐頭廠、菠蘿園,業務蒸蒸日上,財富與日俱增。但陳嘉庚成為東南亞大名鼎鼎的企業家,並不是因為這些,而是由於他破天荒地創辦了橡膠企業。他投資橡膠業的敏銳的洞察力、非凡的勇氣和巨大的成功,至今仍為人們所稱道。橡膠樹原產於南美洲的巴西,陳嘉庚初到新加坡時,新加坡還沒有橡膠。1896年,馬來亞華僑陳齊賢和林文慶在馬來亞種下了一片橡膠樹。20世紀初,隨著汽車工業的飛速發展,橡膠業也得到了迅速發展。l905年,陳齊賢和林文慶種植的橡膠樹獲得巨額利潤。陳嘉庚敏銳地意識到發展橡膠工業前途無量,率先調整了經營方向,投資興建橡膠園,從此開始經營橡膠種植業。l906年,陳嘉庚以1800元高價從陳齊賢手裏買下18萬粒橡膠種子,栽種在自己的菠蘿園中。隨後又陸續購置橡膠園,最多時達15萬畝,成為華僑中最大的橡膠種植者之一。他還根據市場變化,及時關閉了效益欠佳的菠蘿罐頭廠和米廠,轉產為橡膠廠;在與人合作經營三家橡膠公司的同時,他又先後購進馬來亞、新加坡10家已瀕臨倒閉的橡膠小廠,引進技術,更新設備,扭虧為盈。當陳嘉庚所經營的生膠買賣蒸蒸日上的同時,他看到工業的重要性,又先於同行把著眼點投入到橡膠熟品製造上,他先後創辦幾個膠品製造廠,生產各種膠鞋(靴)、輪胎、醫藥用品和日常用品。為了銷售自己的產品,他在中國大陸、香港、東南亞和其他各國商埠先後設分銷店80餘個,直接代理商遍及五大洲。到1925年,陳嘉庚經營的各類企業,包括橡膠業、米廠、木材廠、冰糖廠、餅幹廠、皮革廠和火鋸廠等已經發展到30餘家。商店百餘處,雇工數萬人,年獲利高達800萬元,擁有總資產達1200多萬元,相當於黃金100萬兩。陳嘉庚經過20多年的苦心經營,使全部事業發展到頂峰。由於他投資橡膠大王球。中,族氣以失的成取;降低為重要的是他在挫折麵前不低頭。越是困難和挫折的時候,越能表現出不屈不撓的進取精神,給人們樹立了榜樣。

陳嘉庚不僅是位卓越的實業家,也是一位偉大的愛國者。他的愛國思想和愛國精神貫穿在他的一生行動中。回國,途經新加坡。陳嘉庚再次與他會晤,見他囊中空空,當即饋贈旅費1萬元。孫中山一回到國內,又收到陳嘉庚彙來的5萬元。陳嘉庚還被推舉為“福建保安籌款委員會”會長,及時籌款支援了福建,穩定了局勢。

1928年日本帝國主義幹涉中國內政,發生了濟南“五三”慘案,陳嘉庚領導南洋華僑積極籌款救濟難民,並且在《南洋商報》中揭發奸商私販日貨的秘密,以抵製日貨。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陳嘉庚在新加坡召開華僑大會,號召華僑僑胞們勇敢地站到抗日鬥爭的行列中。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陳嘉庚號召海外僑胞在祖國麵臨著亡國亡族的危難時刻,出錢出力,以表現自己的真正愛國心。先後成立了“籌款賑濟祖國傷兵難民大會”、“南洋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以統一南洋各地籌賑會的活動,加強對祖國抗戰的支援,陳嘉庚被推選為總主席。從而,南洋華僑中出現了有史以來的第一個統一組織。這個組織在陳嘉庚的領導下,有力地推動了南洋各地抗日。

陳嘉庚對祖國的熱愛,還表現在他不惜傾家以巨資興辦祖國的教育事業上。陳嘉庚一生擁有巨額財富,自己卻省吃儉用,也不準子女揮霍浪費,將錢用來興辦教育。陳嘉庚曾說:“金錢取之於社會,亦當用諸於社會”;在他看來,教育是“立國之本”,所以“興學即可以興國”。他把興辦教育同振興中華、挽救民族危亡聯係在一起,他就是在這種思想指導下辦起了教育。1894年,他第一次從新加坡回到家鄉時,看到家鄉教育落後,整個集美社競無一所正規小學,深感痛心,就用全部積蓄2000元興辦了一所“惕齋學塾”,這是他在國內最早興辦的學校。1913年以後他又在家鄉和南洋興建了各類學校,其中頗具名望的有:集美小學、女子小學、男子師範、女子師範、幼稚師範、正規中學以及水產、商業、農林、國學專科等學校。此外,還設立幼兒園、醫院、圖書館、體育館、科學館和教育推廣部。經過陳嘉庚十多年的努力創建,一個荒僻的漁村終於變成了各類學校具全的綜合性教育中心。庚在創辦集美的過程中,深深感到師資是個關鍵問他決定創辦一所廈門大學。他把自己在新加坡的大成陳嘉庚公司股本的三分之一,撥作廈門大學的基金。嘉庚便忙於物色校長、教員,購置圖書設備,參與設並親自到工地指導施工。當廈門大學校舍的主樓建成提議擬用陳嘉庚的名字命各,以紀念他創校的功績,對,最後以“群賢樓”命名。這充分表明陳嘉庚傾絕不是為了沽名釣譽。廈大開辦以來,一切經費幾乎嘉庚獨力負擔。即使在陳嘉庚所經營的公司嚴重虧損,麵臨倒閉的極端困境下,他甚至把自己的月薪薪金彙給廈大和集美充作經費,自己粗茶淡飯,也決不許停資誤學。到1937年,陳嘉庚確因經費枯竭,無法負擔,不得不忍痛將廈大交給政府當局,改為國立大學。國民政府教育部門為紀念陳嘉庚創辦的功績,在廈大特設谘詢委員會,以陳嘉庚為永久委員,並在校內設置“嘉庚講座教授”和“嘉庚獎學金”。對此,陳嘉庚屢次謙辭,表現了他一貫虛懷若穀,不追求個人榮譽的高貴品質。

陳嘉庚為發展祖國的教育事業,二十多年來嘔心瀝血,傾其所有,培育出大量有用人才,為中華民族做出了卓越貢獻,堪稱愛國興學的典範。他一生興辦教育事業所用的錢,至少在一億美元以上。

1961年,陳嘉庚在北京逝世,終年87歲。陳嘉庚的光輝功績將永遠被後人傳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