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 史學家(一)(1 / 3)

一代經世史學的開山——魏源

1802年春的一天,湖南邵陽的縣衙大堂上,一群應試的童生正挨個麵試。當一名9歲的兒童被點到名走上前時,主試的縣令指著茶甌上畫的《太極圖》,念出一句:“杯中含太極”,要他續下聯。隻見這位童生看了看懷中揣著的2個麥餅,隨即脫口應道:“腹內孕乾坤”。縣令聽後,不禁連連稱讚:“好!小小年紀,才思敏捷,應對工整!”這個小孩,便是後來成為中國近代早期經世學風開啟者的魏源。

魏源,字默深,出生於邵陽縣一個小官吏的家庭。其祖上原是地方上頗為殷實的人家,但到了父親一代,已家道中落。他從小就非常喜歡讀書。七、八歲時入家塾,平日手不釋卷,讀書常通宵達旦。母親怕地長此下去會累壞身體,便強行規定他每夜須按時滅燈安寢。他卻經常趁父母入睡之後,偷偷起來挑燈夜讀。長期的刻苦用功,使他打下了較為堅實的學業基礎。15歲時,他成為縣學生員,開始研習明代理學家王陽明的學說,並對史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到處設法借史書來抄讀。這樣,到了17歲,其好學博聞,在當地已小有名氣。

1813年,年方20的魏源被選拔為貢生赴京,自家鄉湖南北上。一路上,渡洞庭,過江河,登太行,遊開封。憑吊前史遺跡,既飽覽了祖國的大好河山,也因目睹沿途饑民流離失所、賣兒鬻女、輾轉死於溝壑的慘狀而觸動起減挺濟時的書生懷抱,寫下了不少關懷時局和民情疾苦的詩篇。第二年,他再次隨父入都,並在那兒住了3年。

在人文薈萃的京師,好學的魏源如魚得水,一麵受聘在蒙館擔任塾師,一麵尋師訪友。先後向著名學者胡承珙:姚學塽等求教當時思想學術界最為流行的漢、宋學問題,又向倡導今文經學的劉逢祿學習《春秋公羊傳》,並與進步思想家龔自珍等結為至好,經常在一起切磋文章學向,討論時事政治,從而大大開闊了學術視野,增進了對天下大勢的了解。同時,他的詩文也開始在京城漸露頭角,受到不少名流學者的賞識。

這一時期,正值清朝統治由全盛的“康(熙)、雍(正)、乾(隆)之世”逐步走向衰落之際。統治集團日益奢侈腐敗,大小官吏貪汙成風,尖銳的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不斷激起各地農民起義和民族反抗運動。身居清王朝統治中心地區的魏源,對此感受當然更為深切。出於對時局的關懷,他開始留意考察和研究財政、幣製、治河、海運、漕運、水利、鹽法、兵防等一係列關係國計民生的社會政治與經濟問題。認為,現行的製度有不少已弊端百出,隻有進行改革,才能挽救社會危機,重新振興國家。並提出了一些經濟方麵的具體改革主張。與此同時,他還對當時學術界盛行的那種脫離現實的煩瑣考據、死鑽牛角尖學風提出了嚴厲的批評,說:大批知識分子不問時事,長年累月地沉迷於故紙堆中,皓首窮經,從事支離破碎的字句考證,實在是對天下“聰明智慧”的禁錮和極大浪費。為此,他與龔自珍等人在學術界極力倡導“經世致用”的觀念,要求把學術研究與社會的需要結合起來,特別是注重解決時代麵臨的客種急迫的實際問題。這些主張,在晚清學術思想界激起了巨大的反響。

1822年,魏源中了舉人。在此前後,由於他積極倡導經世之學和究心時務,受到不少地方官的器重,相繼邀其擔任幕僚。1825年,複應聘為江蘇布政使賀長齡編輯《皇朝經世文編》和《江蘇海運全案》。在編輯《皇朝經世文編》的過程中。魏源將道光年以前朝人有關社會政治、經濟、軍事、學術的論述作了係統的搜集整理,從中選出代表性的文章言論共120卷,分為學術、治體、吏政、戶政、禮政、兵政、刑政、工政八大類,加以排比編纂,為人們研究和處理當代社會的各種實際問題提供了豐富的材料和例證,因而刊行以後,倍受學中國曆史知識全書重費人物術思想界和政治界的歡迎,有的還起雨仿效,先後編出了《皇朝經世文編補》、《皇朝經世文續編》、三編、四編、新編和《皇朝經濟文編》等。

與此同時,他還積極為先後任江蘇巡撫和兩江總督的陶澍在地方上興辦水利工程、:試行海運和改革兩淮鹽法出謀劃策。特別是兩淮鹽法當時已積弊甚重,官鹽價高滯銷,百姓也深受其累。經改革後試行“票法”,無淪何人照章納稅便可領票運銷,從而打破了過去行“綱法”時官商勾結、壟斷價格的局麵,降低鹽價,朝廷也因官鹽暢銷而增加了財政收入。

1829年,魏源赴京應禮部試不中,遵例以內閣中書舍人候補。這是一個在內閣中書科擔任繕寫文書的小官吏。清代的內閣,收藏著豐富的典籍,特別是大量有關清史的文獻資料和檔案。由於在此之,魏源通過《皇朝經世文編》的編輯,對清代以來各種社會重大的問題和曆史已有了比較係統深人的了解,加之這幾年走南闖北,先後到過湖北、四川、山酋、陝西、河南、河北、安徽、江蘇、浙江等地,對各地的民情及社會現狀積累了不少感性知識因而心中開始醞釀起一個編寫當代史的計劃,希望通過對清朝曆史的係統研究,從中尋求國力盛衰的原因和解決現實社會危機的切實辦法6於是便利用職務之便,査閱摘錄了不少官方有關文獻,並廣泛搜羅京中私家著述和故老傳聞資料,加以鹿別整理,為日後的編史作了大量的準備工作。

正當魏源悉心關注於國內時局政治之際,一場更為棘手的外患已悄然逼近。18世紀以後,隨著西方資本主義的迅速崛起,其在東方的擴張也日益加劇&特別是英國,19世紀初就已完全控製了印度,接著又占據新加坡,人侵緬甸。為了改變其在對華貿易中的逆差地位,它還偷偷向中國大陸輸人大量鴉片毒品,由此嚴重損害了中國人的健康,造成白銀大量外流,加劇了清廷財政危機。不僅如此,英國侵略者還不斷在東南沿海一帶進行武裝挑釁。當鴉片貿易因禁煙運動而遭到抵製時,便悍然於1840年對中國發動了鴉片戰爭。

麵對英國的猖狂入侵,魏源懷著一腔愛國熱血,毅然投筆從戎。1840年,正當鴉片戰爭的炮火連天之際,他應友人之邀,到了浙東前敵軍中,親自提詢英俘安突德,向他詳細了解英國的情形,並據此寫成《英吉利小記》一文,向國人介紹英國的地理和其他簡況。年春,複人兩江總督裕謙幕府,隨其赴浙東前線辦理海防。但僅數月,就因清政府戰和不定,投降派處處牽製和昏庸誤國,感到難以施展自己的抱負,憤而辭歸揚州。

不久,在禁煙運動和鴉片戰爭中堅持抗英的原兩廣總督林則徐,因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擠,被革職遣戌新疆,由浙江乘船北上,途經京口(今江蘇鎮江八魏濾聞訊前去與他會晤。當他和林則徐相逢時,念及時勢多艱,不禁感慨叢生,寫下了“萬感蒼茫日,相逢一語無”的詩句。這天晚上,兩人同宿一室,對榻而談,都對英國的人侵和清廷的腐敗無能深懷憂慮,也探討了對付外來侵略的種種設想。林則徐還取出自己多年來搜集各種有關國外的資料交給魏源,希望他編寫一部《海國圖誌》,幫助人們了解當今世界大勢,以便知己知彼,更有效地抵禦外來侵略。魏源鄭重地接受了這一囑托。

這時,鴉片戰爭的局勢正急轉直下。1841年8月,英國侵略軍攻占廈門010月,浙江定海、鎮海、寧波柑繼失守,兩江總督裕謙殉難。接著,英軍又攻陷乍浦、上海,入侵長江。清軍在戰場上節節敗陣的消息傳來,、使魏源悲憤異常,他決定從先前搜集的清史資料中整理出有關戰爭史的部分,先編寫一部清代軍事史,從中總結其成敗得失的教訓,為當局部署反侵略戰爭提供借鑒。經過多少個不眠之夜,終於在1842年8月清政府與英國簽訂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之時,寫成了《聖武記》一書。該書共141卷,40多萬字。其內容可分二大部分,前10卷為紀事本末體,將清朝的興起直至道光年間的曆次重大戰爭分6個專題加以敘述。後4卷“武功餘記”,分兵製兵餉、掌故考政、事功雜述、議武4個專題,闡述作者對練兵用兵等軍事問題的主張。實際上是從軍事政治史的角度,考察了清代統治的盛衰大勢及其成敗原因。書中認為,清朝前期用兵之所以所向成功,主要是由於當時清統治集團充滿生氣,善於集思廣益,賞罰分明,同時機構精於,辦事效率高。而其後來轉向衰落,則多由官吏和軍隊的腐敗造成。對於邊疆問題,他主張慎重處理中央朝廷與邊疆各民族的關係,進一步發展邊疆屯田、開礦等經濟事業,以增強西北邊防。針對當時英國的侵略威脅,魏源在分析其侵略活動的形式、特點時,還提出了如何進行戰、守、和的具體設想和各種反侵略的策略。這些,都顯示了《聖武記》的愛國主義傾向和強烈的時代現實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