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章 政治家(一)(1 / 3)

“中興第一名臣”曾國藩

三湘大地,青山綠水,風景壯麗。1811年11月26日,湘鄉縣城南120裏外的一個名叫白楊坪的山村中,一個男孩呱呱墜地。他,就是後來名聲赫赫的曾國藩。

曾家田產頗豐,卻沒有一人走上讀書做官的道路。曾國藩不負家人期望,1838年金榜題名,人選翰林院。倭仁、唐鑒是當時著名的理學大師,曾國藩常常前往請教,關係密切。在他們影響下,曾國藩每天誦讀詩詞古文,鑽研理學,探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理。1847年,曾國藩升任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時年37歲。他不無得意地說:“湖南像我這樣的,本朝還沒一人。”之後,升授禮部右侍郎,還兼署過工、刑、吏、兵部侍郎。

正當曾國藩過著安穩的京官生活時,1851年,太平天國起義爆發,他的政治生涯發生了重大轉折。次年,剛巧曾母去世,曾國藩回籍丁憂。途經武漢,得知長沙被圍,急忙繞道回家。湘鄉正謠言四起,人心惶惶,鄉紳紛紛席卷家財出逃。曾國藩見此情景,心感不妙。他深知如此一來,將有更多農民起來造發,局勢愈發難以控製。趕緊撰寫《保民平安歌》,廣為張貼,呼籲鄉紳們“一家有事聞,家家向前作救兵。你救我來我救你”,團結起來抵抗太平軍。這時,鹹豐帝頒發聖旨,命令在籍官紳組織地方武裝,進行護衛。曾國藩以羅澤南訓練的“湘勇”為骨幹,親自招募擴展,統一編練,創建湘平。

曾國藩熟習兵書,通曉戰陣,洋人知清軍弊端,所以組建湘軍時,製訂了一整套製度。確定以營為單位的編製,每營360人,由營官招募士兵。營分4哨,哨分8隊,每隊10—12人,幾個營設統領。水師每隊388人,分船長、炮手、劍手、舵手、槳。曾國藩對湘軍施行思想教育,灌輸忠君衛道之說。他編寫一些明白易懂、琅琅上門的歌謠,,讓兵勇傳唱。如“三軍個個仔細聽,行軍先要愛百姓”,“第一紮營要端詳,第二打仗要細思……第七不可搶賊贓。”湘軍將領由曾國藩親自挑選,大都是至親好友,門生故吏。通過宗法關係和傳統綱常倫理,曾國藩把湘軍牢牢控製在自己手中,開啟了近代軍閥的先河。他的這套治軍“法寶”,後來被李鴻章、袁世凱所繼承。

在曾國藩訓練湘平期間,太平軍以排山倒海之勢,長驅東進,1853年3月攻克南京,改名天京,定為天國首都。不久,派遣兩支大軍,分別舉行北伐和西征。西征軍溯江而上,前鋒直指武昌,並進軍鄂北,南下湖南。兩湖境內,除湘軍外清廷已無兵可調。鹹豐帝驚慌萬分,一道道聖旨接踵而至。曾國藩眼看太平軍打進家門,決定率軍出征。帥旗未動,先發檄文。曾國藩把鎮壓起義和保衛孔孟儒教聯係起來,攻擊信奉上帝教的太平天國不僅要推翻清朝政權,還要蕩毀中國數千年禮義人倫、詩書典則,鼓動凡是讀書識字的人都起來保清保教。這就是有名的《討粵匪檄》。曾國藩製定出兵戰略:先取武漢,控製長江上遊,穩固後方,然後順流東下,人江西,占九江,攻安慶,最後圍攻天京。後來曾國藩鎮壓太平天國基本上依循了這些步驟。

曾國藩滿心希望初戰告捷,不料剛一出兵,就遭敗績。湘軍和太平軍在嶽州開仗,一觸即潰。曾國藩親率水師攻打靖港。士兵無心戀戰,紛紛潰逃。曾國藩見狀,在岸邊樹起令旗,上寫“過旗者斬”,自己手執利劍督陣。但湘軍兵敗如山倒。哪裏肯聽,繞過令旗狂奔。曾國藩不想自己訓練的軍隊竟是如此,回去免不了遭人譏諷,又羞又憤,決定一死了之。幕僚陳士傑、李元度見曾國藩支開隨從,神情怪異,忙命人尾隨其後。曾國藩乘船行駛一段路後,跳水自殺。幸虧搶救及時,才免一死,被幕僚勸回大營。靖港一戰。湘軍水師幾乎覆滅。曾國藩返歸長沙,重整旗鼓,準備再戰,不久就攻陷嶽州。1854年10月,又一舉攻取武漢。

捷報傳到北京,鹹豐皇帝愁容頓展,眉飛色舞。他想不到一支地方武裝竟能打敗太平軍,奪取武漢這個軍政要地。立刻任命曾國藩為署理湖北巡撫,並對大臣說:“想不到曾國藩一個書生,還能建立如此奇功。”不料軍機大臣祁雋藻在一旁提醒道:“曾國藩是在鄉的侍郎,猶如匹夫。舉臂一呼,競有萬餘人跟從,恐怕不是國家的福份。”鹹豐聽罷,臉色突變,想到曾國藩手握重兵,一旦給予地方督撫實權,將來恐怕難以駕馭。於是改變主意,收回成命。曾國藩察覺朝廷對他的猜忌,不由心懷警懼。

曾國藩占領武漢,率軍東下,進逼九江。麵對這一局勢,太平天國派石達開領大軍增援。在江西湖口,誘敵深入鄱陽湖,然後堵截湖口,縱火焚燒江上湘軍大型戰船。湘軍水師大亂,紛紛亂竄,大小船隻損失無數。曾國藩望著慘景,痛心疾首,氣急之下,再次投水自殺,被隨從救起,退守南昌。武漢被太平軍收複。1856年,太平天國發生內訌,元氣大傷。曾國藩乘機反攻,取得重大勝利。

但曾國藩的政治處境卻並不如意。鹹豐對他存有戒心,沒有授予實權。曾國藩以兵部侍郎的職銜帶兵出省作戰,既無政權,又無財權,處處受到地方督撫的刁難、牽製與排擠。1857年3月,曾國藩接到父親去世的噩耗,不經朝廷允許,就回鄉奔喪。三月假滿,曾國藩采取以退為進的辦法,奏請在家守製三年,以此向朝廷要求實權。但鹹豐帝看到太平天國已趨衰落,估計不用曾國藩也能打敗太平軍。於是順水推舟,答應他的請求。曾國藩真是有苦難言,在家沉痛反省官場中到處碰壁的原因,對自己的為人處世深有悔悟。自此,曾國藩處世作風為之一變,日趨圓滑世故,處處小心,事事謹慎。

1858年4月,太平軍進攻浙江。鹹豐苦於無兵可派,湘軍又隻聽曾國藩一人號令,迫不得已隻好同意重新起用。曾國藩接旨後,立即出山。到1860年,太平軍擊潰了圍困天京的清軍江南、江北大營,朝廷軍隊已無力抵抗。鹹豐皇帝隻能依靠湘軍,無奈之下,任命曾國藩為兩江總督,督辦江南軍務。如願以償,一掃往日鬱悶心情。1861年,湘軍與太平軍在安慶展開決戰,經過激烈戰鬥,攻陷安慶。安慶淪喪,唄京失去屏障,湘軍展開全麵進攻。就在此時,鹹豐病死,慈禧太後發動政變,奪取最高統治權。為籠絡曾國藩,慈禧授命他統轄蘇、皖、贛、浙四省軍務,節製巡撫、提督以下各官。曾國藩手握大權,加快了鎮壓太平天國的進程。他派兵三路:李鴻章率淮軍從上海進攻蘇南,左宗棠領兵攻打浙江,曾國藩率主力圍攻天京。1864年7月19日,天京陷落,太平天國起義失敗。忠王李秀成被俘,遭曾國藩殺害。

天京城內硝煙未散,清政府就大封“功臣”。曾國藩“居功至偉”,被譽為“中興第一名臣”,賞太子太保銜,授一等侯爵,世代相襲。但他深知功高震主的道理,自己擁有30萬湘軍,對清廷無疑是巨大威脅。事實上朝廷也正在分化他的勢力,迅速提拔他的部下。曾國藩寢食難安,徹夜不眠,反複思慮,最後決定,裁撤湘軍4萬人。同時,為取得江南士人支持,攻克天京不久,就舉行鄉試,一次取士 273名。通過這一係列措施,曾國藩完成了政治上的退卻,緩解了與朝廷的緊張關係,韜光養晦,險渡難關,鞏固了自己的地位。1870年初,曾國藩奉命進京,文武百官爭相觀看“中興名臣”的風采。慈禧太後先後四次召見,以示恩寵。同治帝在乾清宮大宴群臣,曾國藩位列漢族大臣之首,享受到生平最高榮譽,。古訓說,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像曾國藩這樣的人,在曆史上並不多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