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章 政治家(一)(3 / 3)

作為清流,往往隻會說高論,不能辦實事。張佩給就是一例。他在馬尾海戰中貽誤軍機,致使福建水師全軍覆沒。與一般清流不同,張之洞注重實際問題。1882年出任山西巡撫後,張之洞迅速改變自己的清流形象。他采取有力措施,整頓吏治,禁止鴉片,革除種種陋習,顯示出務實官僚的風姿。

張之洞看到其他一些省份通過舉辦洋務,實力大增,心中羨慕,有意效仿。這時,他讀到了英國傳教士李提摩太的“西化”方案。李提摩太在山西一邊傳播基督福音,一邊考察,看中了這個礦藏資源豐富的省份,企圖置之於英國勢力控製下。為此,他苦心積慮,提出了開礦、築路、興辦學校等具體設想。張之洞看罷,大感興趣,立即聘請他擔任顧問。李提摩太得到官方支持後,興致更高,公開在太原組織演講社。每月聚會一次,講演天文、地理及聲光化電等科學常識,使張之洞和山西士紳大開眼界。在李提摩推動下,張之洞在山西開始涉足洋務活動,逐步走上了興辦洋務事業的道路。

1884年,中法戰爭爆發。清政府遣派力主抗戰的張之洞出任兩廣總督,部署抗法事宜。張之洞籌措軍餉,購置槍炮,修築防禦工事。但在中法交戰前線,清軍將領秉承李鴻章旨意,妥協退讓,連連敗北。法軍乘勢進擊,入犯中國西南,廣西全省震動。戰況十萬火急,張之洞連忙上奏朝廷,請求起用素有威望、熟悉邊務的馮子材。為了抓緊時機,張之洞不等諭旨下達,先期派人攜帶餉銀5萬兩,懇請馮子材出山。馮子材年屆古稀,早已告老還鄉,息影田園,但看到張之洞言辭誠,切的急信,不由得感激萬分:“總督乃朝廷名流,竟能如此看重老朽!軍情緊急,我答應率師出征!”張之洞在後方給予馮子材全力支持,槍支、彈藥、軍餉源源不斷,使馮軍在鎮南關一戰中大敗法軍,扭轉了戰局。張之洞抗擊法國侵略的言行,博得了朝野廣泛的讚譽。

在戰爭過程中,張之洞第一次且大範圍地接觸了外部世界,他深深認識到,中國沒有海軍,槍炮供應不足,以致打仗時處處受製於敵。為改變這種狀況,張之洞創設槍彈廠,籌措槍炮廠,開設廣東水陸師學堂,另外籌辦織布局,開展一係列洋務活動,初試鋒芒。

1889年,張之洞離開廣東,抵達武漢,開始了長達10餘年的湖廣總督生涯,全麵展開建設,成為洋務運動晚期的代表人物。他創設實業、訓練新軍、興辦文教,聲勢浩浩。一時間,湖北成了全國注目的洋務中心,各省爭相效仿。張之洞政績顯著,洋務事業卓有成效,但也暴露出封建官僚專橫無知的一麵,鬧了不少笑話。籌建煉鐵廠時,他請駐英公使劉瑞芬買設備,聲稱要建一個既能煉鐵又能製造各種機器的工廠,遭到對方否定。按常規,購買煉鐵爐,需事先化驗煤、鐵的質地,然後才能確定使用什麼設備。可張之洞不以為然,不懂裝懂,口出大言:中國地大物博,無所不有,難道還用先驗煤鐵再買機爐?英國塞德公司知道張之洞是外行,隨便賣了一套設備,敷衍了事。在選擇廠址時,張之洞更是盲目指揮。李鴻章、盛宣懷及外國技師曾紛紛指出,鐵廠應建在臨近煤礦、鐵礦的地方,運輸便利,可以節省費用。張之洞偏不聽,他不從經濟角度考慮,隻求自己能控製鐵廠。他說:如果在武漢建廠,我還可以看到煙囪冒煙!於是,勘定漢陽縣大別山腳下一塊開闊地作為廠址。結果,煤炭和鐵礦石都要長途運來,費用昂貴,生產成本大大提高;生產的產品不合格,造成大量堆積,導致湖北煉鐵廠長期虧本。在今天看來,這真是一個沉痛的教訓,可見中國近代工業發展的道路是多麼艱難曲折。

張之洞可以在湖北辦洋務,發展成足與李鴻章相匹敵的地方實力人物,關鍵在於他善於隨機應變,頗能揣摸統治者的心裏,獲得慈禧、奕譞的支持和扶植。這一點,使他在19、20世紀之交撲朔迷離的政局中立於不敗之地。甲午戰爭慘敗,康有為鼓吹變法。張之洞開始表示支持,並請梁啟超到湖北宣傳,但當他發覺慈禧對維新持否定態度時,馬上抽身而退,拋出洋洋4萬言的《勸學篇》,反對變法。義和團興起,張之洞拒絕北上勤王,反而與劉坤一等策劃“東南互保”。但當八國聯軍侵占北京、慈禧出逃西安時,張之洞卻馬上表示效忠。同年,又血腥鎮壓了自立軍起義。張之洞像走鋼絲一樣,安然渡過一次次政治風險,依舊得到慈禧重用。李鴻章等朝廷重臣一死,張之洞確實成了屈指可數的甘心為清廷出力辦事的“佼佼者”。

慈禧太後看到再也無法照舊的方式統治下去,為挽救王朝命運,開始推行“新政”。張之洞積極響應,聯合劉坤一連上3道奏折,陳述變法主張。這就是有名的“江楚會奏三疏”。清廷基本上采納了他們的建議。然而清王朝已病入膏肓,推行新政困難重重。張之洞明知時局已爛,但還是甘願扮演新政“主角”,企圖挽救大清的崩潰。1903年,張之洞奉旨入京,主持製訂“癸卯學製”。這是我國第一個經政府正式頒布、推行全國的學製。1907年,清廷授張之洞為協辦大學士,不久升任體仁閣學士,擔任軍機處大臣,兼管學部。大學士相當於宰相。張之洞入閣拜相,進入朝廷中樞,登上了仕途頂峰。

次年,光緒皇帝、慈禧太後相繼死去,朝廷出現權力真空。滿洲皇親貴族乘機攬權,排斥漢族官僚。袁世凱權高勢重,又因戊戌變法時出賣光緒帝,為皇族勢力所嫉恨。攝政王、光緒的弟弟載灃發誓要為兄報仇,殺袁世凱以謝天下。張之洞老謀深算,深知滿漢兩族矛盾已經激化,隻能使清朝加快滅亡,因而極力阻止殺袁世凱。他警告道:“袁世凱身負練兵重任,京師在其勢力控製之下,倘若處置稍有不慎,則非國家之福。”載灃聽了,不敢輕易處死袁世凱,決定從輕發落,讓他削職回鄉。於是才有袁世凱“垂釣洹上”的故事。

但張之洞的努力並不能阻止皇室集權的趨勢。載灃一味任用親貴,造成朝廷裏滿漢權力之爭日益激烈。張之洞憂心忡忡,生命彌留之際,還想勸說載灃。無奈載灃一意孤行,執迷不悟。張之洞有心救清,無力回天,黯然歎息“國運盡矣”。張之洞知道大清氣數已盡,但是他沒有料到竟死得這麼快,在他死後兩年就壽終正寢;他更沒有料到辛亥革命的風暴來自他苦心經營十幾載的湖北,來自他刻意編練的新軍。他一生的事業,目的是為了挽救大清,結果卻加速了它的滅亡,真可謂“種豆得瓜”,枉費心機,以至於後人評價截然相反,讚頌者奉之為晚清聖賢,詆毀者斥之為漢奸禍首。不過無論怎麼說,張之洞的洋務事業或多或少推動了中國近代化的進程。張之洞死後,諡號“文襄”,人稱張文襄公。他在湖北地區的深遠影響至今猶存,張公堤、張之洞路等就是曆史遺留的痕跡;他的故事,在家鄉河北南皮縣廣為流傳,婦孺皆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