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南北雙方協議,袁世凱出任總統和內閣的組成必須得到參議院的通過。從當時的政局來看,內閣總理必須是南北雙方共同讚成的人物,否則不可能獲得參議院多數的支持。唐紹儀本來就是袁世凱的親信,他在和談中力主共和的態度和表現又得到南方的讚賞,自然是內閣總理的理想人選。經蔡元培、黃興介紹,唐紹儀還加人了同盟會。1912年2月12日,清帝宣布退位。孫中山辭去臨時大總統,推薦袁世凱繼任。3月13日,袁世凱正式任命唐紹儀為民國第一屆內閣總理。
唐紹儀上任之初,充滿信心,試圖實現一番政治抱負。他在參政院宣講自己的政見,勾勒了一整套治國藍圖。他說,滿清時代的對外交涉,名為和好,實則都是屈辱外交;地大物博的中國幾乎淪為世界最窮的國家,原因就在於未能發展實業。為了改變這種積弱積貧的現狀,唐紹儀提出要振興外交和實業。他主張,民國政府官員必須選用新人而非舊人;內閣成員應常去外國考察,以吸取世界最新知識,提高領導素養。
唐紹儀的理想是如此美好,但在北洋軍閥的統治下,卻根本不可能實現。唐紹儀就任總理後,主張與同盟會合作,強調遵守《臨時約法》。這使袁世凱大為惱火,決心將其搞垮。按《臨時約法》規定,總理組閣,閣員應由總理推薦,並經參議院通過。而袁世凱為了架空唐紹儀,親自指定人選,安插親信,掌握外交、財政等要害部門。這些人隻聽袁一人命令,唐紹儀根本無法指揮。袁世凱還直接插手國務院日常事務。民國初建,財政困難,惟有靠借外債來維持。唐紹儀上任後,曾向比利時財團借款,引起英、美、德、法四國銀行團的抗議。1912年5月,國務院為借款救急,隻得與銀行團談判。對方借此提出壟斷中國對外借款、監督中國財政開支等苛刻條件,袁世凱競一口答應。唐紹儀聞悉,嚴詞拒絕。這成了袁世凱攻擊他的口實。袁世凱暗中指使一些人造謠中傷,攻擊唐紹儀不識時務。財政總長熊希齡為達到取代唐紹儀的目的,委過於他。北京的一些報紙也連篇地責難他。風波越鬧越大,搞得唐紹儀焦頭爛額,有才難施,有力難為。袁世凱借機勸其退出同盟會,唐紹儀拒絕道:“如果我因受到攻擊而出黨,跡近貪權,將來攻擊的人越多,四麵楚歌,更難自立,故寧可辭職,決不肯犧牲黨籍。”自此,袁世凱與唐紹儀的關係日趨惡化,終於在王芝祥問題上公開化。
革命黨人為了製約袁世凱,提出直隸都督一職必須由同盟會成員擔任,並授意省議會,選舉剛加入同盟會的王芝祥為直隸都督。對此,唐紹儀竭力讚成。但袁世凱當然不願看到在自己身邊安插一個同盟會的人。他一麵許諾等王到京後即行委任,一麵暗中指使親信軍官,通電反對王芝祥任直督。於是,袁世凱就以軍界反對為由,改派王芝祥前往南京接收軍隊。唐紹儀因為承諾在先,不願失信,堅決不簽副署總統的命令。袁世凱毫無顧忌,競擅自公布委任狀,交王芝祥赴任。這樣,總理位置已形同虛設,唐紹儀被迫辭職,匆匆結束了不足三個月的總理生涯。
此後,唐紹儀來到上海,開設公司。但國內外形勢的瞬息變化,依然牽動著他的心弦。在這多事之秋,重大變故接踵而至:袁世凱稱帝、段祺瑞專權、張勳複辟。對北洋軍閥踐踏約法,毀棄共和的倒行逆施,唐紹儀深惡痛絕,轉而支持孫中山領導的護法運動。1919年,和朱啟鈐分別代表南、北政府,在上海進行和談。談判為期一年多,終因軍閥破壞而未能成功。孫中山舉行北伐之際,唐紹儀轉向附和“聯省自治”,以為惟有如此,方能取得國內和平。“聯省自治”運動破產,唐紹儀賦閑家居。1931年,陳濟棠、汪精衛在廣州成立反蔣介石政府,唐紹儀任常務委員兼中山縣縣長,並領銜通電反對蔣介石,為蔣介石所忌恨。
抗戰爆發,上海淪陷,唐紹儀寓居滬上。日本企圖請其出任傀儡政府首腦,雙方接觸頻繁,引起蔣介石的警惕。潛伏上海的軍統特務奉命行動,於1938年9月30日清晨將唐紹儀刺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