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沃堯與《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
吳沃堯(1866—1910),字趼人,別號我佛出人。他是晚清著名的小說家,廣東省南海縣佛山鎮人。吳沃堯的曾祖父做過巡撫,父親也在朝廷為官,但到他少年時,家道開始中落。吳沃堯厭惡科舉製度,也不願作官,卻喜歡那些被讀書人瞧不起的雜學。
17歲那年,父親病故,家境更加窮困,吳沃堯為了像一家人吃飯穿衣,到上海江南製造局謀生,擔任抄寫員。他每月工資很少,為補收人之不足,吳沃堯常寫些小塊文章來換取稿費。這為他以後的文學創作奠定了基礎。
從32歲起,吳沃堯在文學方麵有了很大的發展,他先後主編了《消閑報》、《采風報》、《奇新報》、《寓言報》等娛樂性小報。這些小報的內容大多是奇聞軼事、民俗寓言,所以很受讀者歡迎。
吳沃堯38歲時,曾去湖北武漢擔任美國人出資辦的《楚報》主編,後因反對華工禁約運動,憤而離職,回到上海創作小說。在以後的七八年裏,是吳沃堯文學創作的黃金時期,他完成了長篇小說近20部,短篇小說十幾篇,還寫了大量劇本、詩文和筆記。吳沃堯由此成為晚清第一流作家。他的小說,形式多樣,題材廣泛,有的揭露官場腐朽黑暗,有的抨擊清政府崇洋媚外,有的暴露社會道德問題,有的反對封建迷信,有的歌頌海外華僑的英勇鬥爭。這些作品,大都針砭時弊,反映作者的理想與追求。吳沃堯的小說,文字淺顯,語言流暢,有幽默感,諷刺性強,人們都很愛讀。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是吳沃堯的代表作,是一部帶有自傳色彩的小說。這部書通過線索性人物“九死一生”(是作者的影子)在20年間耳聞目睹的許許多多怪現狀,描繪了清王朝晚期行將崩潰的社會圖景。它所反映的內容比李寶嘉的《官場現形記》的範圍更廣。
吳沃堯在小說一開頭,借“九死一生”之口說:“我出來應世的二十年,回頭想來,聽遇見的隻有三種東西,第一種是蛇蟲鼠蟻,第二種是犲狼虎豹,第三種是魑魅魍魎。”的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中,共寫了近200件怪事,上自慈禧老佛爺,下到貪官汙吏、洋行買辦,奸商騙子、洋場才子、紈禱子弟、和尚道士、醫卜星相,有的是吃人的豺狼,有的是盅人的鬼魅,有的是騙人的狐鼠。他們充斥了官場、商場、家庭的各個角落,真是無奇不有,無處不怪。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揭露的重點是官場的黑暗和貪官汙吏的醜態。小說中官場宿吏卜士仁(“不是人”的諧音)在談作官秘訣時說:“至於官,是拿錢買來的。錢多官就大點,錢少官就小點。你要作大官小官,隻要問你的錢有多少。”“至於說作官的規矩,第一個秘訣是要巴結,隻要人家巴結不到的,你巴結得到;人家做不出的,你做得出。”“你不要說做這些事情難為情。你須知他也有上司,他巴結起上司來,也是和你巴結他一般,沒甚難為情。”“你千萬記著不怕難為情五個字的秘訣,做官是一定要得法的。如果心中存了難為情三個字,那是非但不能作官,連官場的氣味都聞不得一聞了。”小說中的苟才“狗才”的諧音)就是這樣一個善巴結、不怕難為情的“卑汙苟賤”的東西。他為了自己能爬上去,看準了兩江總督寵愛的五姨太死了的機會,軟磨硬泡,逼迫自己新寡的兒媳婦填補這個空缺。果然,苟才憑借女婿的力量,扶搖直上,很快當了署理藩台(相當於省長)。由此可見,晚清的官場是多麼腐敗,多麼腕髒。作者的描寫又是多麼深刻。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也揭露了封建社會道德淪喪的種種醜惡現象,並對不道德行為予以有力的鞭撻。這方麵的材料很多:“九死一生”的父親死後,他的伯父想盡辦法欺負孤兒寡母,侵吞了他們的財產。黎景翼逼死了自己的同胞兄弟,還把兄弟媳婦賣到了妓院去。苟才之子苟龍光,為了早點繼承父親的萬貫家產,串通江湖醫生毒死了親生父親,並把父親年輕的小老婆娶過來。“道學先生”符彌軒平日滿口“忠孝節義”,轉過來卻百般虐待把他一手拉扯大的年老力衰的祖父。此外,還有販賣過七八十個婦女的四川學政,會飛簷走壁盜竊府庫銀子的臬台……吳沃堯主張恢複傳統的道德觀念,主張“道德救國”,但是在晚清,一方麵是封建主義土崩瓦解,一方麵是資本主義和資產階級思想的衝擊,其社會風氣隻能是江河日下。所以吳沃堯隻能揭露這種道德淪喪的怪現狀,但不可能改變它,更不可能回到傳統道德的老路上去。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還揭露了清政府在軍事上的腐敗無能。小說寫了“二十年”中經曆的中法戰爭和中日戰爭,兩次均以中方失敗告終。作者以文藝筆調對失敗的原因進行了探索和批判:當官的一是為個人謀利,吃空額中飽私囊,二是貪生怕死。中法戰爭中,駁遠艦管帶,遠遠看見天邊有一縷濃煙,就以為來了敵艦,下令將自己的軍艦沉焯,乘小船逃命。回去後謊報:“倉猝遇敵,船被擊沉。”而當兵的則是一群八旗子弟、少爺恙子,平日裏提鳥架鷹,抽鴉片煙,調戲婦女,搶奪民財,就是打不了仗。小說中這些形象的描繪,有力地揭示了近代中國遭受帝國主義侵略的主要原因。
在《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中,塑造了幾個正麵人物形象“九死一生”及其堂姐、吳繼之夫婦等。在這些人身上,寄托著書者的理想,也反映了吳沃堯的思想局限性。這些人亦官亦商,道德高尚。像“九死一生”見義勇為,去救風塵女子。吳繼之潔身自好,不與官場惡勢力同流合汙。蔡侶笙為官清正,愛民如子。吳沃堯希望他筆下的這些理想人物,能成為人們的楷模,由此來改良社會及社會道德。但是吳沃堯能認清社會本質,他的想法隻能是空想。不徹底推酣封建製度,光幾個理想人物又能有什麼作為?
當然,《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也存在嚴重的不足。魯迅先生在《中國小說史略》中指出其中最主要的兩點是:有些事實過分誇張,到了不近情理的地步,使讀者難以相信;材料不加剪裁,千篇一律,使人有堆砌之感。
吳沃堯除了寫《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以外,寫得出色的小說還有木少。其中,依雍正年間曆史真事寫成的《九命奇冤》,以及歌頌民族英雄文天祥、弗世傑的忠貞,痛斥奸相賈似道誤國的《痛史》,比較突出,屬晚清小說中上乘之作。
從吳沃堯的這些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他反帝愛國,不滿社會現實,讚成變法維新的一麵。而他揭露社會種種怪現狀的目的是要維護封建製度;他主張變革也不是要推翻封建統治,恰恰相反,是要回到封建傳統道德的老路上去。所以吳沃堯的思想是守舊的,然而這些作品對清王朝社會的揭露是深刻的,因此客觀上對人們認清這個社會產生了積極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