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失敗了,他的革命心誌並未喪失。1914年,他東渡日本養病期間,仍為中華革命黨的宣傳及刊物出版做了很多努力;同時也寫了很多詩表達這個時期的心情。在《東居雜詩》中寫道:流螢明滅夜悠悠,素女嬋娟不耐愁。相逢莫問人間事,故國傷心隻淚流。又在《吳門依易生韻》一首中寫道:碧城煙樹小彤樓,楊柳東風係客舟。故國已隨春日盡,鷓鴣聲急使人愁!詩的情調是低沉的,但是關心國事卻是很真切的。
1916年,他聽說居覺生在山東興起護國軍討袁,他立即前往青島拜訪。可見他堅決維護民主革命,反對軍閥獨裁的堅定。
1918年,蘇曼殊因腸胃病發作,住上海廣慈醫院,終因病情惡化,於5月2日離開了人世,終年35歲。葬於杭州西湖孤山北麓西泠橋南堍。
蘇曼殊這個多才多藝的奇才。在短暫的一生中寫的詩有89首,寫的小說有《斷鴻零雁記》、《天涯紅淚記》、《絳紗記》、《焚劍記》、《碎簪記》、《非夢記》6部;另有翻譯小說《悲慘世界》與陳獨秀合譯),譯詩有英譯漢和漢譯英的詩,他曾合輯為《文學因緣》。他的小說多以愛情為題材,從爭取婚姻自由方麵接觸了反封建問題,有一定的社會意義。其中悲觀頹廢的思想感情也產生了消極的影響,是不可取的。他的著作後來被柳亞子父子編為《蘇曼殊全集》出版。
中國文化華命的主將魯迅
1936年10月26日,一位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走完了他光輝的一生。他的身後留下沉重然而堅定的腳印,他的心靈燃燒著熊熊的愛國烈火,蘊蓄著執著的戰鬥癡情,永存著世代不朽的人格,他,就是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之一魯迅先生。
1840年,帝國主義的炮火打開中國門戶,古老的中國風雨飄搖。40年後,魯迅誕生在浙江紹興。他原名周樟壽,字豫才,後改名為樹人。“魯迅”,是他發表《狂人日記》時用的筆名。
少年時斯的魯迅,為了給父親治病,出人當鋪和藥鋪之間,飽嚐了世態的炎涼。
1898年,正是中日甲午戰爭4年後,戊戌變法失敗、改良派被頑固禪鎮壓的那一年,⑶考的魯迅告別,告別含淚尚母親,南京去學洋務。在學堂,他學習《物理》、《化學》、《生物學》,接觸了“科學”與“民主”,接觸了達爾文的進化論。
1902年,為了救治像他父親一樣被誤的病人的疾苦,他決定到日本學醫。這時,21歲的魯迅,寫下X含有著名詩句“我以我血薦軒轅”的小詩《自題小像》。詩的大意是說:我的心啊無法離開我的祖國,盡管它正處在風雨黑暗之中。我的一腔熱情隻能灑向寒夜的星星,雖不為故國的百姓理解,但我要為祖國獻出我的鮮血和生命。
正是懷著這種理想,他到東京學習日文時,狼不滿意當時中國留學生不務正業的表現。在仙台醫專,他刻苦學習。但有一件事又使他放棄了醫學救國的念頭。
那是在次細菌課後,按照常例放一段時事影片。影片的內容是在日俄戰爭中,;偏有中國人給俄國人做偵揀;磕日軍捕獲,要槍斃了,圍著看的也是一群中國人。課堂裏看電影的日本學生看到這一場麵時,歡呼著“萬歲”,魯迅先生的心這時卻受到了極大的震顫。他由此認識到中國的愚弱的國民,即使他的體格是健全、強壯的,也隻能被人殺害或者看自己的同胞被殺,也隻能受人欺侮,任人宰割而麻木得不能自知,所以,最緊要的是“改變他們的精神”。而改變精神,就要提倡文藝運動。為了救國救民,於是他決心棄醫從文了。
1906年,他到東京開始文學活動,籌辦雜誌失敗後,他又著手翻譯被壓迫民族的文學作品。
1909年魯迅回國,在杭州和家鄉的中學任教。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魯迅先生非常高興,但不久,他就發現這個革命很不徹底,舊的鄉紳搖身一變成了新的軍政府的官員。他失望了。
1912年,他到南京臨時政府教育部任職,以後,南京政府遷往北京,魯迅也就隨著教育部北上。這時候,封建勢力仍然極為猖狂。袁世凱稱帝、張勳複辟,一時間鬧得煙瘴氣。1917年,魯迅氣憤地辭去了教育部的職務,在苦悶中思索著、尋求著救國的道路。
為了摧毀鐵屋子一樣的黑暗統治,為了喚醒沉睡的麻木的國民,為了將來的希望,魯迅終於答應友人的約情,為當時的革命雜誌《新青年》寫稿。1918年;第一篇有著劃時代意義的白話小說《狂人日記》發表了。它塑造了封建社會的清醒者一一“狂人”的形象,指出了舊中國的曆史,滿本都寫著“吃人”兩個字,從而揭露了反動曆史的本質。可以說,這篇小說是向封建社會宣布挑戰的第一篇檄文,是“五四”革命震響大地的第一聲春雷,也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第一篇巨著。以後,他以飽滿的熱情先後創作了《阿Q正傳》等I4篇小說,收在《呐喊》這個小說集子裏。這些小說通過塑造生活在破敝、蕭索、冷落的農村市鎮的苦得像一個木偶人的“閏土”、善良愚昧麻木的“華老栓”夫婦、對革命熱情向往卻又一無所知,最終作了反動勢力犧牲品的阿Q等形象,廣泛反映了辛亥革命至“五四”前後的中國社會現實,抨擊了黑暗勢力對人的肉體與精神的摧殘。
1920年以後,魯迅一麵創作,一麵在北京大學、北京師大教書和研究古典文學,同時繼續和“現代評論派”等資產階級文人進行著鬥爭。在這期伺,他關心和支持著青年反對北洋軍閥及其爪牙的鬥爭。
1926年初,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鬥爭蓬勃發展,帝國主義扶植的段祺瑞臨時政府搖搖欲墜。3月12日下午,為了幫助奉係軍閥消滅當時傾向於革命的馮玉祥率領的國民軍,日軍悍然進攻大沽口,國民軍開炮還擊,日本帝國主義便向段政府提出抗議,又聯合英、美、法、意、荷、比、西等國,借口維護1901年八國聯軍侵略中國時製訂的《辛醜條約》(其中一個內容:保證嚴禁人民反對外國侵略)提出限令48小時內即18日作出答複。3月18日,北京人民為了反對帝國主義侵犯我國主權,在天安門前集會抗議,會後到執政府前請願。沒想到反動軍閥竟然命令開槍、,並且用大刀鐵棍追打砍殺,打死打傷二百餘人,造成屠殺愛國人民的“三一八”慘案。魯迅先生的學生楊德群和劉和珍——始終微笑著、態度很溫和的北京女師大學生自治會主席,也在遇害者之列。劉和珍遇害時年僅23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