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7章 成功法則16組織能力是35歲之前成功的“指揮棒”(3)(1 / 2)

作為一個單位的領導者,要著力建立本單位、本部門的競爭機製,以充分調動下屬的積極性,激勵下屬向極限挑戰。同時,要為下級所取得的成績叫好,不要嫉妒下級的才能。正所謂,“強將手下無弱兵”,下級的成績永遠是照亮上級的光芒。

(2)賞識與表揚

領導者要“用人勿疑”,要允許下屬失敗,因為勝敗的因素很多,既有主觀的,也有客觀的。客觀因素包括了天時、地利、人和,還有力量、技術、管理經驗等情況。因此,當領導的要堅持“五分教育、三分表揚、二分批評”的原則,要勇於為下級承擔責任。要懂得“收買”下級的心。

3.批評的藝術

不要為錯誤而批評,要為激勵而批評。

下級犯了錯誤,給組織或工作帶來損失當然要批評,但批評也要講究藝術,要批評也要有理有據,不要傷害了下級的自尊心,讓下級感到沮喪。一般是先表揚、後批評、再表揚,最後提出希望和期望,讓下級心服口服,會有利於工作,主要按照以下四個方法:

(1)假設。一開始不要猛烈抨擊下屬,而是逐步引入正題。

(2)重話輕說。不要得理不饒人,要照顧下屬的麵子,更不要傷害其自尊心和感情。

(3)不要嘮叨。話說到位就可以了,不要像老太婆那樣嘮嘮叨叨,沒完沒了。

(4)注意說話藝術。一個真誠的領導者同時應該也是一個高明的演說者,批評更要注意語言的藝術。語言就是力量。“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要掌握好部屬心中的感受。“這種事明明是你不對!”這句話倒不如換成“這件事你的確有不對,我們找你談是為了幫助你改正”。所以,批評最好遵循以下幾個階段:

暗示—啟示—忠告—警告—公開批評—處分。這樣,才能做到“批評從嚴,處理從寬”,從而更有利於開展工作。

4.分派任務的藝術

發號施令誰都會,但重要的是組織協調,提高效率。

(1)與我有關的任務

新中國成立初期,新生的共和國頂住了來自各方麵反動派的壓力。其中,抗美援朝就是其中之一,開展了一係列鞏固新生紅色政權的運動。毛澤東同誌當時很好地運用了分派任務這門藝術。那時,毛澤東經過反複的慎重思考,在他個人潛意識裏,已決定抗美援朝,但他還是召開會議,聽取意見。會上,彭德懷也主張抗美援朝,毛澤東便高興地說:“那好,過兩天你給我個方案出來。”這樣一來,會讓彭德懷元帥覺得抗美援朝是“我的建議、我的方案”,便不會把任務變成額外負擔,從而產生抵觸情緒。

毛澤東同誌不是簡單地采取命令的方法,而是采取“引導”的方法,值得我們學習。嶽飛用兵之道:“君子引而不發,躍如火。”真是大將風度!聰明的領導在分派任務時,應該使下屬覺得“這是給我利益,給我機會”,而不是簡單的命令。

除此之外,領導者在分派任務時,還應該讓下級懂得:

(2)這是有興趣的任務

(3)這是能表現才能的任務

(4)這是有意義的任務

(5)這是與自己切身利益密切相關的任務(如加薪、提職、調工作等)

(6)這是體麵的任務

5.以身作則

一頭獅子率領一群羊,肯定能打敗敵人,一隻羊率領一群獅子……以身作則是當好領導的重要因素,因為你的下屬是以你為榜樣的。

(1)榜樣作用

作為部門的頭,在集體中要起榜樣作用。事實證明,這樣才能團結廣大群眾共同奮鬥。無論在過去戰爭時期還是在建設社會主義的困難時期,周恩來總理和許多共產黨的高級幹部都與老百姓一樣,穿的是有補丁的衣服,吃的同樣是粗茶淡飯,他們因與廣大人民同甘共苦而贏得了人民的擁護和支持。

(2)身先士卒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多關心下級。

(3)平等待人

作為領導者,不要高高在上,而應該要平等待人,平等待人是尊重人的表現,下屬隻有得到尊重,才會覺得值得為你工作。

(4)同甘共苦

不論在公司生意蒸蒸日上的時候還是在艱苦創業時期,領導都要團結本單位的人員,為共同目標而同甘共苦。

做一個成功的人不易,做一個成功的領導者更不易,你隻有學會這些領導藝術和技巧,才能讓你在事業上立於不敗之地,讓你的工作遊刃有餘。

6.領導才能需要“培養”

一個人要在35歲之前成功,必須得到別人的支持和幫助,還需要別人的配合,要想得到別人的支持、合作,你必須具有相當的管理才能和領導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