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辦公室裏潛藏的規則(3)(3 / 3)

善於自我表現者往往“表現”了自己,又未露聲色。他們與同事進行交談時多用“我們”而很少用“我”,因為後者給人以距離感,而前者則使人覺得較親切。

要知道“我們”這個詞,它不單單指說話者一個人,也代表著“你也參加的意味”,通常使聽者產生一種“參與感”,並且,還會在無意中把意見相異的人劃為同一立場,並按照自己的意圖影響他人。

真正的自我表現者,是運用自己的教養與才華來表現的,而並不是刻意地去炫耀自己。卡耐基曾經說過:“如果我們隻是要在別人麵前表現自己,使別人對我們不感興趣的話,我們將永遠不會有許多真實而誠摯的朋友。”

在辦公室中,同事與同事本來就處於一種隱性的競爭關係之下,假如一味地刻意表現,不僅得不到同事的好感,反而會引起同事們的排斥和敵意。

潛規則:莫在同事麵前顯現你的優勢

大凡職場的聰明者,都會明白一個道理,莫在同事麵前顯現自己的優越性。職場中,我們不難發現這樣的同事,其人雖然思路敏捷,但口若懸河,一說話就令人感到狂妄,因此別人很難接受他的任何觀點和建議。這種人多數都是因為太愛表現自己,總想讓別人知道自己很有能力,處處想顯示自己的優越感,渴望得到他人的敬佩和認可。可結果卻恰恰相反,在同事心中隻能是個做作的人。

法國著名的哲學家羅西法古曾經說過:“如果你要得到仇人,就表現得比你的朋友優越吧;如果你要得到朋友,就讓你的朋友表現得比你優越。”

在同事之間的交往中,彼此之間理應是平等與互惠的。而那些妄自尊大,高看自己,小看別人,過分自負的人總會引起別人的反感,最終使自己在與人交往中陷入孤立的地步,同事們都敬而遠之,甚至厭而遠之。

在辦公室中,每個員工都希望能得到別人的肯定與賞識。所以,每一個人都在自覺地維護著自己的形象與尊嚴。假如某位同事的談話顯示出高人一等的優越感,那麼,別人對他的排斥心理乃至敵意也就自然而然地產生了。

在一家大型企業,有一位人事部門的科員。在他所在的人事局裏,他雖然精明能幹,卻在很長一段時間幾乎沒有一個朋友。問題到底出在哪裏了?看看他平時的行為就自然知道原因了。他每天都在同事麵前使勁吹噓自己在工作中的成績,每天有多少人找他請求幫忙,哪個不清楚名字的人昨天硬要給他送禮等等自認為的“得意事”,但是同事們聽了之後,不僅沒有分享他的喜悅,反而還極不高興。他每天自認為春風得意,驕傲得忘乎所以。殊不知,同事們早已對他的自大與強烈表現欲表示反感,漸漸地與他疏遠了。

職場上,特別是在同事麵前,聰明的員工都會明白,麵對自己的成就要輕描淡寫,必須學會謙虛,不要表現得太張狂,避免給同事留下一種愛表現、嘩眾取寵的印象。隻有你做到這點,才能受到辦公室所有人的歡迎。

自顯才華者,常常使對方麵子下不來,這自然對自己也沒有什麼好處。職場中,對於那些智者而言,絕不會幹一時逞強,使他人麵子難堪的蠢事。

職場中,還有一些員工為了自己的表現欲,不喜歡與比自己強的同事合作,而是選擇比自己差的一些員工。人際中,在潛意識裏都有等級觀念,所以產生了優越感/自卑感效應。職場中,有人比你低一等,有人比你高一等,往往你會輕信比你高一等人的話,而輕視比你低一等人的話。遇到比自己強的人,不是因有學習機會而高興,反而感到受到威脅。這是為什麼?原因就是自己的表現欲在作怪。

工作中,往往有許多人把握不好熱忱和刻意表現之間的界限。不少人總把一腔熱忱的行為演繹得成故意裝出來的伎倆,也就是說,這些人學會的是表現自己,而不是真正的熱忱。真正的熱忱不會讓同事們感覺你是在刻意地表現自己,也不會讓他們產生反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