攢錢的速度永遠趕不上房價上漲的速度;如果30年還完貸款,利息都滾出一套房子來了。
——《蝸居》主人公海萍
近日,一部名叫《蝸居》的電視劇,毫無征兆地火了起來。同樣是坐在電視機前,癡情女子看到的是婚外情的下場,商人看到的是爾虞我詐的刺激,道學家看到的是倫理人情的實踐,而此劇引發的最熱烈的話題卻是高漲的房價。據說最初的小說是個愛情故事。
同的還是海萍的那段話,“攢錢的速度永遠趕不上房價上漲的速度”,“每天一睜開眼,房貸六千、吃穿用住兩千五、孩子上幼兒園一千五、人情往來六百、交通費五百八、管理費三百四、煤氣水電二百,我每天至少得進賬四百,這是我活在這個城市的成本”,一語道盡不少都市人做了房奴後的心酸煎熬。
確實,現如今,像“海萍”這樣,淪為房奴後過著心酸煎熬生活的都市人是越來越多。房奴,簡單點說,就是指那些為了房子而奔波一生的人,其具體表現是個人收入的1/3(大多數是超過1/3)要用來供房。
雖然,“房奴”這一名字乍聽起來,並不怎麼好聽,但卻很好地描繪了大多數放貸者的真實境況。
為房打工苦煞人
中國人安土重遷,對房子的渴望自是不言而喻。在我們國家,很多年輕人都持有以下觀點,他們總以為要結婚就一定要買房子,隻有買了房子才覺得穩定,才有安全感。而現在的房價可謂居高不下,那麼此時,貸款買房就成了無奈之舉,而房貸無形中也成了人們生活的絆腳石。
在享受生活觀念的召喚下,一時間貸款買房成為時尚。靜下心來想想,“貸款買房”似乎也並非上上策。本來買新房是為了享受美好的生活,到頭來自己卻為房貸所累,苦不堪言!
曾有一個朋友小張,買房前後,判若兩人,令很多朋友頗為詫異。“自從買了房子,我們基本上都不怎麼出去玩了。放假的時候在家裏休息休息就行了,外出旅遊花費太大,目前以還貸款為中心,能省就省了”,小張曾對朋友們說,自從有了房子,他們小兩口的日子改變了很多。“買這房子是雙方父母付的首付,現在我們兩個人收入中的相當一部分都用來付跟房子有關的支出了,出去的話應酬不起。
”說到這,小張苦笑了一下。
小張說,當年興衝衝地搬進新房時,感覺終於脫離了租房的圍城,沒想到又深陷另一個圍城。
而今,小張雖然已經結婚並且非常喜歡孩子,但是還不能要小孩,她說現在她和老公還沒有這個經濟實力。“回想起來,如果沒有父母資助,沒有10年、8年是談不上買房了。更可悲的是,到自己真有了兒女以後,肯定沒有能力給他們資助首付了,因為自己的貸款基本要花20年才能還清”。
和小張聊天的時候,朋友們能感受到她身上肩負的巨大壓力。想當初那個活潑的Party女皇,臉上少了昔日的光彩,多了許多沉重生活的顏色。
像小張這樣大學畢業幾年,真正能憑自己實力買得起房的人少之又少。大部分人的工作並沒有出現飛黃騰達的局麵,而是普通的工薪階層,平均算下來年薪不過六七萬塊錢而已。
初入社會的年輕人不把收入的大幅度提高當作穩定安全的依靠,而隻把擁有自己的住房當作穩定安全的港灣。殊不知,個人在事業未成之前,每一分錢都是投資理財的種子,你把種子過早地吃掉了將來怎麼會有大的收成呢?此時,如果把首付作為“創業起步基金”,努力創業,而不是因為買房擋住創業的腳步,阻擋了掙錢之路也不失為明智之舉。
而那些貸款買房者,在買到房後才發現,他們的這種買房方式不但讓自己背負了巨大的壓力,還幾乎完全違背了當初買房享受生活的初衷。
1.時刻記住快樂才是生活的本質
很多貸款買了房的朋友,在興致勃勃搬新家後的不久就感受不到擁有的喜悅了,因為貸款買房完全違背了當初買房享受生活的初衷,累人的房貸壓得他們幾乎喘不過氣。所以,貸款買房前一定不要忘了快樂才是生活的本質。
2.不做啃老族
如今年輕人買上房的,主要有兩種情況,第一種吃父母老本。父母出錢,子女享受。更多的是父母付首付,自己償還那遙遙無期的貸款。第二種是父母賣了老房子然後買個新房一起住。但是年輕人千萬不要忘記中國的老話:養兒為防老。而你這樣買房無非是在啃老,害老,還談何養老呢?
3.要知道每一分錢都是投資的種子
個人在事業未成之前,每一分錢都是投資理財的種子,你把種子過早地吃掉了將來怎麼會有大的收成呢?而此時,如果把首付作為“創業起步基金”,努力創業,而不是因為買房擋住創業的腳步,阻擋了掙錢之路。
投資理念的精髓就是:讓你的錢也要去上班,而不是躺在銀行裏或家裏舒舒服服地睡覺。不是你養著錢,而是應該最終讓錢養著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