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都吃,適可而止,什麼病都少。不貪食,隻吃七八分飽,可防肥胖,就可以防止絕大多數的慢性病。
——中國衛生部首席健康教育專家洪昭光
廣西巴馬縣是國際公認的世界長壽之鄉。在巴馬縣24萬人口中竟然有77位100歲以上的老人,其中還不乏110歲以上的老人,90歲以上的老人更是多達530餘人。為什麼巴馬縣的老人具有如此的青春活力與旺盛生命力?學者們經調查後,發現長壽老人的每克糞便含雙歧杆菌的數量高達1億個,相當於青少年水平,腸道年齡隻有20歲。而我們其他普通地區的老人,在七八十歲時體內雙歧杆菌幾乎接近於0,不到1%,而嬰幼兒雙歧杆菌的數量高達90%。這不僅揭開了百歲老人健康長壽的核心秘密,而且說明人們體內雙歧杆菌逐年減少和腸道老化的趨勢是可以逆轉的。
專家研究後一致認為,巴馬地區老人之所以能長壽,除了和當地的水土原因有關外,還和當地的飲食習慣有關,巴馬人多以玉米、豆類、白薯等雜糧為主食。專家研究表明,巴馬地區的珍珠黃玉米、黑豆和黑糯米等雜糧,除含有豐富的營養和微量元素成分外,更有大量可有效促進雙歧杆菌繁殖的成分,這就使人體腸道在吸收到合理均衡營養的同時,促進了腸道內雙歧杆菌的大量繁殖。雙歧杆菌的大量繁殖,令人體腸內細菌數量和種類形成一種動態的平衡,這種“活生態”能帶來旺盛的生命力。
重視飲食和營養
近年來,人們外出就餐日甚一日,“天上飛的”“地上跑的”“水裏遊的”……種類繁多的美味佳肴不僅沒有讓人完全“營養”起來,卻使不少人“吃”出了“富貴病”。有關專家就此呼籲重視“飲食和營養”迫在眉睫。
進入21世紀,健康營養被越來越多的人所關注。而營養專家也指出,抗衡都市壓力的一個重要因素便是營養,而營養主要是從飲食中直接得來的。我們隻有從飲食中攝取了養料,才能獲取應付壓力的資本。
當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了飲食方法以及依據自身的需要來選擇適當的、有利於自己身心健康的食物進行補養,這樣便能有效地發揮並維持生命的活力,提高新陳代謝的能力,保持身心健康。更進一步說就是,飲食,正確的飲食具有補充營養、預防疾病、治療疾病、延緩衰老的作用。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丹麥政府任命全國素食組織的領袖負責指導國家的定量配給計劃,以至於戰時的丹麥人都以穀物、蔬菜、水果、乳製品為主要食物。計劃實施才一年,丹麥人的死亡率就下降了17%。戰後丹麥又恢複了肉食,結果死亡率和心髒病的發病率很快又上升到了戰前的水平。
科學家發現,世界上一些僅以穀物、蔬菜、水果等素食為食物的民族或部落幾乎很少患病,並且可以長命百歲。在北印度及巴基斯坦生活的哈紮斯人,超過百歲的人比比皆是,而且一生中都沒有什麼疾病,這主要得益於他們以新鮮水果、蔬菜、山羊奶及五穀雜糧等素食為食物的飲食習慣。相反,吃肉越多的民族,身體越不健康,壽命也越短。以肉食為主的愛斯基摩人,一生平均隻能活27歲半。腸癌也多出現在以肉食為主的地區。
為此,我們要在生活中養成多吃五穀、水果和蔬菜,盡量少吃或不吃肉食的習慣,這對於我們的身體健康是有益處的。
現代的許多有關科學方麵的實驗都證明,減少食物的攝取量也是延長壽命的最好方法之一。針對這一點,德州大學的馬沙洛博士做了一個很有意思的實驗,為我們提供了有力的證據。他的實驗是圍繞一群白鼠進行的。他把一群白鼠分為三組,任由第一組的白鼠隨便進食;把第二組的食量減了四成;第三組的白鼠食物中蛋白質的攝取量減少一半,然後便任由它們吃。兩年半以後,實驗結果為:第一組白鼠成活率為33%,第二組的成活率為97%,第三組的存活率僅50%。
這就告訴我們溫血動物延緩衰老,延長壽命的有效途徑就是減少營養,這是馬沙洛博士迄今為止所知的溫血動物的生理特征之一,並且指出該結論同樣適用於人類。所以,我們可以從中得到有關保健、長壽的規律,即要盡可能地限製食量,用一句話概括:吃得少,活得久。當然,這裏的“少”不單純指食物的量少,而且也暗含著食物的營養要合理,飲食要均衡。
因此,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一定要注意飲食和營養,這樣才能促進機體的正常生理活動,改善機體的健康狀況,增強機體的抗病能力,提高免疫力。
1.合理的飲食製度
合理的飲食製度主要是指餐次安排要得當,可采取早上吃好、中午吃飽、晚上吃少的原則。
2.營養的烹調方法
要以利於食物的消化吸收、且有良好的品相,能刺激食欲為原則。
3.食品必須衛生且無毒
由於人們的生活環境不同,飲食習慣、健康狀況等也千差萬別,對營養的要求也就各不相同。在實際生活中隻有根據合理營養的基本要求,按照每個人的性別、年齡、勞動狀況、健康狀況等方麵綜合考慮,安排好每日膳食,才能真正達到合理膳食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