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0章 溝通的案例 (7)(1 / 3)

在首輪談判中,中方代表首先駁回英方所謂打錯型號的托辭,接著一針見血地指出,英方的錯誤在於把有設計缺陷、未做改裝的發動機賣給客戶,卻按改裝後的價格收費。在第二輪淡判中,中方代表頂住了英方的“疲勞轟炸”。用大量數據說明改裝是成功的,並從技術上論證廠英方的設計缺陷,在此後的多次談判中,麵對英方的大喊大叫,胸有成竹的中方代表沉著應戰,據理力爭,最後,終於使英方認錯並賠償了中國民航的損失。

案例十三 從名醫勸治的失敗看語言溝通

我國古代春秋戰國時期,有一位著名的醫生,他的名字叫扁鵲。有一次,扁鵲謁見蔡桓公,站了一會兒,他看看蔡桓公的臉色說:“國君,你的皮膚有病,不治怕要加重了。”蔡桓公笑著說:“我沒有病。”扁鵲告辭走了以後,蔡桓公對他的臣下說:“醫生就喜歡給沒病的人治病,以便誇耀自己有本事。”過了十幾天,扁鵲又前往拜見蔡桓公,他仔細看看蔡桓公的臉色說:“國君,你的病已到了皮肉之間,不治會加重的。”桓公見他盡說些不著邊際的話,氣得沒有理他,扁鵲走後,桓公還悶悶不樂。再過十幾天,蔡桓公出巡,扁鵲遠遠地望見桓公,轉身就走。桓公特意派人去問扁鵲為什麼不肯再來謁見,扁鵲說:“皮膚上的病,用藥物敷貼可以治好;在皮肉之間的病,用針灸可以治好;在腸胃之間,服用湯藥可以治好;如果病人骨髓,那生命就掌握在司命之神的手裏了,醫生是無法可想的了。如今國君的病已深入骨髓,所以我不能再去謁見了。”蔡桓公還是不相信。五天之後,桓公遍身痛疼,連忙派人去找扁鵲,扁鵲已經逃往秦國躲起來了。不久,蔡桓公病死了。

對於這則扁鵲的軼事,韓非子在他的《喻老》中已有評議,後人大都因襲而譴責蔡桓公的固執己見,諱病忌醫,終於自食惡果。也有人用這則事例來說明扁鵲高超的醫術。這些說法固然都有一定道理。但我們從溝通的角度來分析看,扁鵲也有一定的責任,可以說這是扁鵲一次失敗的溝通,他的勸治沒有起任何作用,反而延誤了病情,導致蔡桓公的死亡,這樣說恐怕也不算過分。

蔡桓公的諱病忌醫自當自責,然而我們省視扁鵲勸治的全過程,難道就沒有可指責的地方嗎?扁鵲三次登門“勸治”,不能說他對病人關心不夠,三次“望診”都能看出病人病情發展的情況,可謂是醫術高明極了。但是他的勸治的語言對蔡桓公來說,沒有半點效果,這是為什麼呢?其重要的原因是,他僅僅把患者當成病情的“載體”,而沒有想到他是一個活生生的人,他未能想到患者是有其獨特的心理活動的,因而未能對不同的患者采取不同的勸治方式,在三次勸治的語言形式上基本相同,都是隻說結論和後果,即不肯說出結論從何而來,有什麼論據,所以他的話盡管是事實,卻不能令人信服。以扁鵲那樣精湛的技藝,隨便說出幾個方麵的症狀來並非難事,生病一般來說總是有症狀的,病人可能一時感覺不到。隻要說得有理有據,桓公再固執也會聽從勸告的。他自己沒有“感覺”到有什麼不適的地方,而扁鵲又沒拿出令人信服的證據,自然他不相信自己有病,作為一國之君來說,誰不把自己的生命看得珍貴無比?

後來蔡桓公病情發作,派人去找扁鵲,可見他是不“忌醫”的。這是因為扁鵲浯盲溝通能力不強,“勸治”無方使然。

語言是人們進行溝通的工具,醫生給病人治病的過程也是溝通的過程,所以也要講究語言溝通藝術,一個好的醫生不但要有“扶死救傷”的高尚醫德,有紮實的專業基本能力,而且要有較強的語言溝通能力,更好地動員患者配合診斷、治療,這很重要。比如醫生的問診,就很有藝術性。對於不同年齡、不同性別、不同職業、不同文化素質、不同的社會地位的病人,醫生要使用不同的措詞,使患者有親切感、信任感。有經驗的醫生,善於言談,往往問診上就高人一籌,問出他人間不出的東西。診斷病情,做出結論,也要說出充分的證據,不可以武斷,也不能模糊,否則就會失去病人的信任。近年來,由於社會的發展,醫學模式已從“生物模式”轉向“生物心理模式”,心理社會因素在治病中,越發起著重要的作用。因而,在防病治病中,醫護工作者如何運用語言的心理作用,利用良好的溝通幫助患者解除病苦、增進健康,已引起人們的重視。

案例十四 觸龍的遊說能力

戰國時,趙太後(威後)管理朝政。為抵禦秦國的進攻,趙國向齊國求救。但是,齊國提出的條件是:必須將趙威後的兒子長安君作為人質,放在齊國才能出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