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這位清華大學材料係三年級學生講,他研製的這個多媒體超大屏幕投影電視,超越了現有的電視技術,可以廣泛應用於家庭、教育、商業等眾多領域。因為邱虹雲一套超越傳統的技術設計,讓這個性能先進的產品價格隻是國外同類產品價格的1/3,因而具有廣闊的潛在市場前景。
因為這個產品的魅力,在短短的兩個月內,吸引了十五六家投資商的關注,最終吸引了上海第一百貨的總經理張引琪。
張引琪聽了這個產品的介紹後,立刻就被這個項目“鎖定”了。周日聽到消息,周三就到北京向“視美樂”表示了投資意向。上報董事會後,董事會開了半個小時就全麵通過了。前後僅3周,“上海一百”就成了“視美樂”的風險投資商,一期投資250萬,隻占項目收益的20%股份,待產品完成中試後,二期投入5000萬元,所占股份上升至60%。
誰能想到這四個尚在求學的學子,能創造出這樣非凡的成就,這就是合作的力量,善於合作的見證,我們有理由相信,邱虹雲等四學子,會擁有比這更大的輝煌。
23.林煒一項專利轉讓700萬天價
知識是財富的源泉,它直接引導人們如何獲取財富。一個25歲的女研究生竟在又髒又臭的皮革中闖出一個新天地,她的一項專利賣出700萬。
1991年,林煒考入成都科技大學(現在的四川聯合大學)皮革工程係。命運之手悄悄撥轉了她的航向,林煒考大學的時候,填報誌願是電信專業,不知道怎麼陰差陽錯,卻被錄取進了皮革係。“這個專業學出來不就是做皮鞋嗎?我不幹。”林煒心裏嘀咕著,非常懊惱地把自己的心思告訴了媽媽。媽媽開導她說,專業並不重要,一個人隻要有幹一行愛一行的思想,行行都可以出狀元。
後來林煒了解到了,科大在這個專業設有輕工博士後流動站,擁有博士學位授予權,其學術地位在全國首屈一指,便很快安下心來投入了學習。特別是大三時開始接觸皮革專業實踐,所學的專業知識能與生產實踐緊密結合,使她越發對這個專業感興趣。
真正使林煒立誌在皮革工程中做出一番成績來的,是她後來的研究生導師張銘讓教授。1995年3月,林煒在四川彭州炬星皮革廠的一個鄉下河壩上的分廠裏實習,正好張教授帶著兩名研究生也住在廠裏搞“三個廢液的循環利用”研究。勤奮好學的林煒,自然覺得這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因為對張銘讓教授,她早已慕其大名。此人是中國皮革學會的副理事長,學識淵博,思維新穎,治學態度認真嚴謹,而且對學生也是關愛有加,在皮革工程係口碑極佳。所以林煒一有空閑,便往張老師那裏跑,張老師雖和林煒是第一次接觸,但已感到她好學、有事業心,悟性好。於是張老師常在工作和學習上給予林煒許多鼓勵和啟迪,一些研究生做的項目也讓林煒參與做。經過張老師的指點,林煒開始找到了做實驗的樂趣,並真正對搞科研產生了“感情”。也正是這個時期,林煒從張老師那裏了解到了一些我國皮革製造業的情況。
1994年以來,我國皮革製造業創彙量一直居輕工業首位。但是我國皮革製造業又是僅次於造紙業的環境汙染大戶。在一些皮革業製造發達地區,地下水汙染嚴重,老百姓不吃本地產的雞蛋。目前尚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徹底解決製革終端汙水;我國全部的製革終端汙水,即便達到日本和韓國目前的處理水平,就需要投資一萬億元人民幣。
林煒對皮革製造業的水汙染問題產生了強烈的憂患意識,她開始學著思考生產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和原因。探求清潔化製革的生產新路。
一次,在與張老師的交談中,林煒得知,當時炬星皮革廠用得最多的皮化材料是KMC蒙囿鉻鞣劑和KRC高吸收鉻鞣劑,都是張老師帶領的課題組研製成功的,但這兩種鞣劑都各有特點和缺陷,於是一個大膽的念頭從林煒腦海裏跳了出來,能否將兩種性能結合起來,研製出一種兩全其美的換代產品呢?她的想法立即得到了張老師的讚同,並在研究方法上得到了張老師很多指導。這年4月,林煒以專業統考第一名的成績被錄取為碩士研究生,這使她有機會在張老師的指導下,將自己的想法付諸實踐。此後,她利用假期和業餘時間,邊查閱資料邊做實驗,尋求最佳的添加劑,以及研究鉻與添加劑絡合極最佳絡合比問題。
一位皮革廠的廠長曾以開玩笑的口吻對林煒說,如果你在街上看見狗跟著人攆,那麼一定是我們皮革廠的人。這話雖有些說笑的成分,講的卻是實情。製革業是一個又髒、又臭、又累的行業,從皮革廠轉個圈出來,身上都會帶股難聞的氣味。而一個20出頭的大姑娘,沒有在花前月下享受生活,卻一頭紮進了這樣一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