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規模擴大,客戶增多,他一個人已經無法支撐全麵工作,他開始招聘員工,他從應征者中受到啟發,於是在各州開展業務,並且製訂了十分嚴密、周詳的管理製度,因此,他的經營在各地開展得都很好。那時,他還不到30歲。而此時又一個難題擺在了他的麵前:全國性的經濟不景氣,對於投資保險業是個不小的打擊,但他並不灰心,告訴雇員們成功的兩條要訣:一、要有決心和樂觀的態度對待工作,這樣就有利可得;二、推銷能否成功,要看推銷員的態度是否樂觀,而絕非市場的好壞,在1000多名雇員中深得要訣的人留下了200人,這200人比以前1000人時的業績還要好。
20世紀30年代的史東已是年輕的百萬富翁,擺在他麵前的問題是繼續幹保險代理,還是自立門戶?年輕的百萬富翁選擇了後者,他決定成立自己的保險公司。這時正巧趕上曾經興隆一時的賓夕法尼亞傷亡保險公司要出售——因為經濟不景氣,生意蕭條,這家公司已經停業,公司所有者巴的摩爾商業信用公司準備以160萬元將之出售。這對史東而言,真是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但他沒有那麼多的錢,於是就有了如下一段有趣的話:
“我想買下你們的保險公司。”
“可以,160萬,你有那麼多錢嗎?”
“沒有,不過我可以借。”
“向誰借?”
“向你們借。”
盡管這段對話聽起來有些滑稽,細想一下不無道理。商業信用公司可以向外貸款,史東當然可以用商業信用公司貸款來買下這家保險公司。
這個公司就是後來的美國混合保險公司的前身。雖然剛買下時這家公司的經營規模並不大,但在史東的一手操持下,其規模不斷擴大,範圍也越來越廣,不僅遍及了全美,而且也擴展到了海外。截止到1990年,公司的保險總額達2.13億美元,公司擁有5000位保險推銷員,這些推銷員大多受史東“積極的工作態度”的影響,幹得相當出色,其中有不少人已跨入百萬富翁的行列。
70.劉建不怕吃苦的精神
溫州人善於做生意、能吃苦會賺錢,這似乎已經成了溫州人的定義。劉建便是一個地地道道的溫州人,用他的話來說:“我今天的成績,是為環境所迫。”
劉建童年時代的生活是“風光”的,家庭環境十分優越。他父親很有生意頭腦,還在他很小的時候就已經在貴州包下了一個規模不小的磚窯廠,擁有一輛屬於自己的車。但是,生意場上,浮浮沉沉也是常有之事。幾年下來,磚窯廠由於選址不當以及一些策略上的失誤,以欠債好幾萬結束,父親也回到了溫州。
當時,雖然劉建年紀小,但是別人的眼光他已經能讀懂了,以前圍在他們家身邊的人一下子少了好多,現實就是這麼殘酷。但是,生活還是要繼續:由於餛飩投資少,收益快,劉建一家就以100元開始,每天早上在街口賣混沌。他們沒有選擇逃避,他們隻有勇敢地麵對生活,幾萬塊的債務他們賣餛飩也要還上。
少年時代的劉建就已經深刻體會到了從“無限風光”到“跌入低穀”的無奈和尷尬,也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迫於環境,小小年紀的他就開始挖空心思地想各種“小本經營之道”。
由於混沌基本上是早上做生意,而且夏天更少人吃,更重要的是“賣一輩子混沌也可能還不了那幾萬塊錢的債”,小小年紀的劉建開始想其他方法,下午不賣混沌的時候他就開始賣電視報,在集市上賣褲子,賣磁帶……
雖然都是小本經營,但在這個過程中,劉建開始思考問題:“為什麼那些店裏麵的老板做生意那麼輕鬆,而我做生意卻要在外麵風吹雨淋這麼辛苦?”這點愈發刺激了劉建想做生意,做大生意的決心。
做大生意當老板需要本錢。正當這個時候,國內興起了一股淘金熱,十幾歲的劉建加入了一幫老鄉組成的淘金隊伍,前往阿而泰——一個靠近俄羅斯的“三不管”地帶。劉建回憶說:“我們就帶了3個月的食物,準備給自己3個月的時間,不成功則成仁。那時還是3月份,真的稱得上是天寒地凍,我們每天就在雪地上鋪了一層墊子,其實根本就是睡在雪地上,臉上、身上真的結了一層皮,揭開,可以看見新長出來的皮……”
幸運的是,劉建他們選擇的礦點選對了,他們挖的那個礦被他們淘到了金子。也因此,劉建終於淘到了他人生的第一桶金,但我們知道,這桶金是他用生命換來的。
有了錢,並不是馬上全數還債,劉建和父親回到家鄉後,通過考察市場,在當地開了一家小具規模的服裝商場,很快的,幾萬塊的債務全部還清。漸漸的,劉建開始將生意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