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勇氣鑄就夢想(2)(3 / 3)

4年前,胡桂萍去廠裏辦下崗手續。要闊別幹了15年,留下自己青春年華的武漢國棉三廠,胡桂萍心中萬般滋味:過慣了平靜安穩的生活,如今突然要麵對陌生的社會,無助和憂慮化作滾滾而出的淚水。

下崗後,開出租車的丈夫讓她不要出去工作,在家帶帶孩子,做做家務就可以了。但是,胡桂萍卻不願成為家中的負擔,從此站櫃台、擺地攤,她從未閑過。一天,她去菜場買菜,看到一位鄉下婦女挎著個籃子喊:“擦鞋呀!”胡桂萍突然眼前一亮:武漢這麼多穿皮鞋的人,擦鞋一定很有市場。不過她想得更遠,我不能像別人一樣擦,要幹點特別的。“開店!”她突然靈機一動,“現在人們越來越講究幹淨舒適,開一個擦鞋店準行!”

丈夫、父母並沒有像往常一樣支持她,擦皮鞋的想法遭到全家人反對。當時,人們都覺得擦皮鞋是下賤的事,城裏人怎麼能幹這個呢?這是會被人戳脊梁骨的。倔強的胡桂萍認準了這條道,1999年4月20日,胡桂萍籌劃的全國第一家室內擦鞋店在武漢誕生了。

好事多磨。一開始沒什麼生意,看著空空的小店,胡桂萍一夜未眠。第二天一大早,她在店門口擺出一個紙箱,把一張5毛錢的紙幣貼在箱子上,由顧客自己投幣,來表明本店擦鞋隻收5毛錢。她的誠意換來人們的信任,進去擦鞋的人漸漸多了起來。

生意好了,人也累得夠嗆。胡桂萍和她的姐妹每天每人都要擦二三百雙皮鞋,從早晨9點到晚上6點,隻要有顧客,她就一直擦,顧不上吃飯和喝水,直到夜深人靜,腰酸背痛得躺在床上連翻身都翻不過來。

最讓胡桂萍難受的不是肉體上的疼痛,而是精神上的壓力。擦鞋店剛開張不久,一天,住在胡桂萍家鄰近的一對夫婦到了店裏,男的一見她,問:“你怎麼在這兒呀?”胡桂萍正要招呼,女的卻小聲對男的嘀咕:“還能幹什麼,走吧,走吧。”拉著丈夫就走了。胡桂萍當時怔在那裏。

胡桂萍最大的優點就是能把握住顧客的需要,這是她事業能做大的重要原因。有顧客的鞋壞了,就想在店裏修一修;有的想擦完鞋之後換雙鞋墊。胡桂萍看信息,找渠道,購進修鞋設備,購進鞋墊等鞋的配套用品,生意越做越火。

終於,胡桂萍和她的店引起了社會的關注,一家供貨商主動上門要求合作。2000年8月,“武漢翰皇一元擦鞋有限公司”成立。如今,翰皇在全國已有600多家連鎖店,而且所有用品都用“翰皇”這一品牌。

73.屢敗屢戰的黃宏生

真正的英雄往往無視困難,每一次磨難對他們來說都是一針強心劑,非但無法將他們打挎,反而隻會刺激他們更加奮發向上。

黃宏生是海南臨高人,曾就讀華南理工大學無線電工程係,1982年畢業後進入華南進出口公司工作,1983年,黃宏生由助理工程師升任電腦事業部部長,1988年辭職赴港。

黃宏生起初在一家電子產品貿易公司做銷售業務員,其後不滿工資低,毅然辭職,自行創業,把僅有的10萬元積蓄在港注冊了創維,開始他的創業路。

不過,奮鬥的道路並不平坦,創維最先是搞貿易,代理電子產品出口,但由於不熟悉香港的環境,進了貨賣不出去,不久就虧損。他更大病一場,入院躺了一個月。

不久,他看好電視遙控器市場,又投資生產,並嚐得創業甜頭。其後,香港流行麗音廣播,黃宏生認為機會來了,便與另一公司的工程師合作開發麗音譯碼器,一下子做了2萬台,然而沒想到香港的電視台感到麗音廣播成本太高,停止使用麗音廣播設備,令黃宏生再次品嚐失敗的苦澀。

兩番失敗後,黃宏生沒有放棄老板夢,當他看到東歐彩電供不應求時,大膽決定生產彩電,經過一年多的開發,彩電總算開始生產,但由於與世界先進水平相差甚遠,且不符合國際規格,參加國際展覽也無人問津,結果又虧損了數百萬元,至此黃宏生債台高築,陷入絕境。

但至1991年,他終於找到了“救命稻草”,當時他把目光瞄準正待拍賣的公司——迅科彩電開發部的技術骨幹,並出讓自己公司15%的股份將其納入旗下,最終得到了強而有力的技術支持。9個月後,創維開發出國際領先的第三代彩電,並在歐洲市場一炮打響,其後又陸續獲得國際風險基金的投資,隨之於2000年在港上市,募集資金10億元;2001年,創維彩電銷售額突破70億元大關,進入中國彩電業前三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