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企業的所有者,總是將所得盈利進行再投資,擴大再生產,以發展他的事業。一個人也一樣,他的財產增長,取決於他的能力以及他是否願意將他的部分收入進行再投資。這種投資可以采取多種形式:保險、租金、股票、公共債券……
74.到郵市去淘金
已近不惑之年的吳湘寧、連萍夫婦1997年雙雙下崗了,但他們並沒有陷入恐慌之中,而是利用多年集下的郵票全力投入郵票市場,結果終於闖出了一條出路。
1997年前,吳湘寧、連萍夫婦一直供職於廣州某大型副食品公司,連萍還是公司的部門經理。後來,公司虧損,吳湘寧、連萍夫婦立即要麵對著即將下崗的現實。出身於幹部家庭的連萍回憶起當時的情景感慨萬分:“1997年,全部的家當就是不足一萬元的存款,兩個人都快40歲了,以後的日子怎麼過?”
這時,連萍把目光投向家裏的幾本郵冊,她從小愛好集郵,對郵票的質量有很高的鑒別能力。1997年8月8日,吳氏夫婦到廣州一家百貨商場租了一個檔位,從出售自己收藏的郵票開始,正式投身郵市。
吳氏夫婦入市時,剛剛度過中國郵市最高峰,市場狀況仍然十分理想。當月,他們就靠收購和出售郵票中間的差價,獲純利1000多元錢。吳湘寧十分珍惜這1000多元,“這是下崗以前全家一個月的工資。”
讓吳氏夫婦自豪的是,不少來自全國各地的郵市投資者一進郵票市場,就直奔他們的檔口來,衝的就是其“質優價實”的信譽。雖然很多人都知道誠實經商的重要性,但做起來卻並不容易。
1999年,一個單位向吳氏夫婦訂購了15萬元的郵冊,過了一周還沒有來交款取貨。這時,票冊的市價已比原來漲了3萬元。按照行規,在對方沒有付訂金的情況下,吳氏夫婦完全可以將貨賣給別人。但是,吳氏夫婦仍然堅持了原來的承諾。而那個單位從此以後成為吳氏夫婦的“鐵杆”顧客,每年都在他們那裏進十多萬元的貨。他們檔口的聲譽也因此建立起來了。
據業內人士介紹,在郵市這個充滿風險的市場裏,虧損幾十萬是很平常的事。但入行才5年的吳氏夫婦卻基本沒有虧過萬元以上。吳氏夫婦強調自己“沒有怎麼栽跟鬥”的訣竅就是:決不炒作期貨郵品。
2002年3月,郵市瘋狂炒作“步輦圖”期貨,從最高時的36元,掉到現在的13元,場內很多人都被套住了10多萬元。但吳氏夫婦認為期貨泡沫太大,堅持不炒期貨,從而躲過了這次的風險。
當然,吳氏夫婦也試過隨大行情一起“跳樓”(即虧本拋售)。2001年,吳氏夫婦以19元進了500本“白娘子”郵票。誰知一天後,行情就跌到18元。在大家還觀望的時候,吳氏夫婦立即拋售了這批貨。雖然他們這次交易虧了500元,但隨後的行情很快就跌到13元,證明他們拋售的決定是正確的。他們認為,當拋售是不可避免的時候,就要盡早跳,才可以避免更大的損失。
75.玩熱帶魚玩成小老板
誰會想到,買幾條熱帶魚回家,不但能夠增添樂趣,還能變買為賣,在玩中賺一筆。其實,無論做什麼,隻要多用心,多實踐,離賺錢也就不遠了。
小文30出頭,在車間做維修工,單位屬於那種“餓不死也肥不了”的企業,每月旱澇保收也就800元,最苦悶的是上班閑著,下了班無事可幹。3年前一次逛市場,他瞅準了青石橋的熱帶魚。
養魚使生活多情趣。但魚價也令普通人咋舌,高檔的金龍、銀龍、七彩神仙售價數千上萬,一對銀龍仔魚,起碼1000 元。中檔的如鳳凰、接吻魚、地圖、虎頭鯊,一般也要數十元一對。
每天下班,小文就忙著研究這些寶貝,有時半夜起床還悄悄觀察魚兒。熱帶魚對水、餌食甚至水草要求都很高,家庭養魚一般不易成活。雖然很小心,但還是出了事。一次,一條雌性虎頭鯊病怏怏地躺在水麵,請來的專家告訴他,是感染了一種病,需要更換水族箱,否則肯定傳染其他魚兒。
有了這次教訓,小文專門買了幾套關於熱帶魚的書。他說:“養魚的每一項都有學問,隻有多向書本和專家討教。”對挑選水族箱、砂石、采集或購買餌食、每日投餌量、抗病災等,他更加上心。
真正結果的時候,是“魚媽媽”們產下第一批孩子後。第一次賣出大小6對熱帶魚,居然相當於自己半個月的工資。以後,“孩子”越來越多,品種越來越多,水族箱的規模更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