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樂觀麵對每一天
不妄談別人的事,多留心自己的事;做事不可不謹慎,卻不可瑣碎;交友不可過從甚密,給人好處不宜先濃後淡;幸福宜向安寧少事求,真味要從平淡樸素中尋找:這些都是平凡人生的至理,無事時應該細細琢磨回味。
老祖宗說話
福不可徼,養喜神以為招福之本。
譯文:人生在世,幸福的生活不可強求,經常保持樂觀的心態才是快樂生活的源泉。
過來人的故事
古代,在日本京都有座寺廟叫南禪寺,寺院旁邊住著一位老婆婆。
按理說,住在寺廟旁邊,在環境的熏染下,老婆婆應該是平心靜氣、笑口常開,可這位老婆婆不但沒笑起來,反而整天哭哭啼啼,以淚洗麵。而且她哭還有個特點,天晴了,她撚著個佛珠為陽光燦爛而哭;下雨了,她撚著個佛珠為大雨傾盆而哭。這個情景把隔壁南禪寺的和尚們搞得很納悶。時間一久,大家就送她一個綽號“哭婆”。
有一天,老人家端個凳子坐在大街邊又哭了起來,有個和尚實在是憋不住了,就過來問老婆婆:“老人家,您為什麼晴天雨天都在哭啊?有什麼傷心事嗎?”
老婆婆擤了一把鼻涕,傷心地說:“老修行,有些事您不知道。我有兩個閨女,大女兒嫁給了一個賣鞋的,小女兒嫁給了一個賣傘的。天氣好的時候,我擔心小女兒家的傘賣不出去;下雨了,我又擔心大女兒家沒有顧客上門。一想起這些,我的眼淚就下來了。”
和尚聽到這,摸著腦門想了想,然後對老婆婆說:“老人家,其實晴天雨天您都應該高興才是。您看,晴天您大女兒家的鞋店生意興隆;而雨天您小女兒家的雨傘肯定賣得好。”
老婆婆聽和尚這麼一說,再自己琢磨琢磨,心想:對呀,還是和尚聰明!不經意間,臉上露出了久違的笑容。
從此以後,老婆婆整天笑嗬嗬的,以前的“哭婆”現在比“彌勒佛”還喜興。
在這個故事中,客觀的條件一點沒變,變的隻是思考問題的方式和人的心態,結果卻完全不同。
點|睛|智|慧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很多東西不是我們想得到便能得到的,很多事情不是我們想做成便能做成的。得不到,做不成,你哭天喊地、怨天尤人也沒用,隻不過惹人笑話、徒增煩惱而已。所以,對於無法強求的幸福,不能改變的事情,隨他去吧,我自笑對清風明月。
第二節 淡定的人生不煩惱
老祖宗說話
向三時飲食中諳練世味,濃不欣,淡不厭,方為切實功夫。
譯文:人生要像吃飯,大魚大肉不手舞足蹈,淡水蘿卜也能心平氣和。如果能做到這樣,那你的人生境界就非同一般。
過來人的故事
唐朝時,有名官員負責從江南運糧到首都長安。但船行到江淮之間的時候,突然遇到了一場大風暴,雖然這名官員組織水手拚命地穩住運糧船,但最終還是被打翻了一大半。
不知不覺,又到了官員年終考核的時候。具體負責這次考核工作的,是組織部考核局的官員(考功員外郎)盧承慶。
盧承慶看了看那名官員的工作日誌,然後對他說:“你負責押運國家的糧食,在路上損失了一大半。雖然說是客觀因素所致,你沒有主觀失誤,但按照現在的考核法規定,我還是得評你個中下等。”
通常這種時候,大多數的人都會臉紅脖子粗地為自己辯白幾句,但這位官員臉上根本看不出一絲抱怨的神氣,他隻是向盧承慶作了個揖,說了聲“謝謝”,就默默地退了出去。
這位官員去留無意的淡定,給了盧承慶很大的震動。於是,過一會兒他又把那位官員的評語改為“客觀原因,非人力所能控製,評為中中”,然後派人去通知那名官員。
通知的人來到官員家裏,被熱情地迎進了屋裏,官員馬上吩咐家人去準備飯菜,好好招待來客。
受到這般貴賓級的待遇,報信的人心裏非常舒坦,就想趕快把好消息告訴那位官員。於是,他就把評級改變的事講了出來。本來他以為聽見這話,官員肯定會笑得合不攏嘴,但讓他吃驚的是,那名官員隻是淡淡地說了一句:“那你替我謝謝盧大人!”過後也沒專門去盧承慶家登門表示感謝。
按當時的官場遊戲規則,官員的這種做法,是很不近人情的。但盧承慶了解後,並不在意,反而覺得這位官員不但深沉鎮定,還非常有骨氣,於是,回頭又把評語改成:“寵辱不驚,評為中上等。”
點|睛|智|慧
淡定的人生不糾結,過得壞也好,過得好也罷,都別太強求,也別太患得患失。在順境中要保持淡定的心態,不要得意忘形,不然嫉妒和災難就會接踵而至。在逆境中更要保持淡定的心態,千萬別急赤白臉或唉聲歎氣,那樣隻會讓自己更浮躁,更容易出錯。
第三節 閑時做個有心人
老祖宗說話
閑中不放過,忙中有受用。
譯文:平時沒事的時候,多留點心,等到了緊要的時候,就能派上用場了。
過來人的故事
陶侃,江西鄱陽人,東晉時有名的大將。可能是由於小時候家境貧寒,他的性格一點也不張揚,非常勤懇、謹慎、嚴肅。所以,平時別人不放在眼睛裏的小事,他都會記在心中。
有一年,在官場上經過多年摸爬滾打的陶侃終於做了荊州地區的一把手。這時候,因為與北邊的國家交戰,荊州地區需要造大量的戰船。陶侃工作比較認真,隔三差五總去工地上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