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輯三 富貴如浮雲(1)(3 / 3)

而範蠡這個時候,改了名換了姓,正在山東的齊國做生意,經過一家人的辛苦努力,沒過多久,他們就成了齊國數一數二的超級富豪。成了有錢人後,範蠡也沒有得意忘形,經常拿一些錢出來做慈善事業。

齊國的領導人見本國有這麼會搞經濟又仁義的人,就派人去請範蠡做官。這官可不是一般的官,而是齊國的宰相。但範蠡對家裏人說,如果我去當了這個官,那我在家是千萬富翁,出外是中央的高級幹部,這樣,時間久了,肯定會出事!所以,我準備拒絕政府的招聘。

家裏人都紛紛表示同意。於是,範蠡婉言謝絕了政府派來的工作人員。

範蠡這次不但沒去做官,還把自己的財產隻留下一小部分,其餘的全部分給親朋好友和街坊鄰居。而且怕政府再找他,他把家也搬了。到了新地方後,範蠡帶領一家人,經過幾年的努力,很快又成為了億萬富翁。最後,他活到八十多歲才去世。

點|睛|智|慧

有句歌詞這樣唱道“該出手時就出手”,但該收手時也得收手。說到底,這兩個“動作”的本質是一樣的,都是要抓住機會,果斷快速地作出決定,以達到一個好的目的或收獲一個好的結果。但有些人,關鍵時刻,總是前怕狼後怕虎,遲遲不采取行動,最後等來的隻能是悲劇。

第五節 說葡萄酸的,那是沒吃著

老祖宗說話

談紛華而厭者,或見紛華而喜。

譯文:談論榮華富貴時,表現得不屑一顧的人,也許見著榮華富貴就興奮。

過來人的故事

嚴嵩是江西分宜人,年輕的時候,家裏很貧窮,但他很聰明,也很有誌向。為了專心讀書,也為了給家裏減輕點負擔,他就搬到了家鄉附近的一座寺廟裏。在古代,有很多貧寒的讀書人寄住在寺廟,因為那裏一般都吃住免費。

到了寺廟後,嚴嵩讀書非常用功,經常整夜不睡。時間久了,廟裏的和尚們就有點不樂意。其中有一個人就去跟住持嚼舌頭說:“住持,那姓嚴的書生太不曉事啦,天天通宵達旦,很影響我們休息。再說,您想想那得費多少燈油,長年累月,我們寺廟也吃不消啊。”

住持卻說:“出家人說話別那麼刻薄吝嗇,年輕人勤奮讀書是好事,我們出家不就是為了普度眾生嗎?你向其他的弟子傳達我的意思,以後隨他的意,誰也不要再說什麼啦!”見住持不支持自己的意見,那位和尚隻好嘟囔著走了。

到了晚上,住持來到了嚴嵩讀書的房間。當他推門走進去時,嚴嵩也沒注意到他。還是住持輕輕咳嗽了一聲,嚴嵩這才抬起頭來。一見是住持,他連忙上前施禮說:“住持深夜來訪,不知有何貴幹?”

住持說:“沒事,聽弟子們說你讀書很刻苦,所以老衲過來看看!”

說完,還拿起桌子上的書看了看,一瞧是《論語》,於是,他就問嚴嵩:“老衲雖然是佛門中人,但論起本質,儒佛都是一樣的。我就想問問,你這麼努力攻讀詩書,是為了榮華富貴嗎?”嚴嵩連忙說:“不是!是為了天下的蒼生和實現一個男兒偉大的抱負!至於富貴,對小生來說就像浮雲,我根本就沒想過!”

住持點了點頭說:“後生,人生之事很難預測啊,老衲希望你以後不要忘記今天所說的話!”

轉眼過了幾年,準備參加進士考試的嚴嵩,已經來到大明的京都北京。看著街上繁華的景致,來自小地方的嚴嵩,就像劉姥姥進了大觀園,眼睛應接不暇。這時,他不由得發出一聲感歎:“還是京都好啊,多繁華熱鬧!以後如果能長期在這生活,此生足矣!”在廟裏與住持說過的話,他早已經拋到爪哇國去了。

但當他參加由皇帝主持的殿試時,那金碧輝煌的宮殿,那君臨天下的氣派,那冠冕堂皇的官員,那如花似玉的宮女,都帶給他極大的震動。這時,他暗暗下定決心:一定要金榜題名,一定要當大官,一定要過錦衣玉食、呼風喚雨的日子!

後來,嚴嵩當上官,察言觀色、溜須拍馬,樣樣精通。至於為天下蒼生的事,連個影兒也沒見著。這位曾經說富貴如浮雲的人,後來的生活比誰都奢侈。

點|睛|智|慧

平心而論,我們都生活在一個現實的環境當中,難免有追名逐利的欲望,有想使自己和家人生活得更好的願望。因為這些欲望,做出一些俗套的事情,也情有可原。但大家都鄙視一種行為:明明內心充滿陰暗的欲望,嘴上卻高談闊論、自命清高。故事中的嚴嵩就是這類人,一旦麵對真實的誘惑,他就忘記了道義、廉恥。

第六節 隻要錢不讀書,遲早是個禍害

老祖宗說話

多栽桃李少栽荊,便是開條福路;不積詩書偏積玉,還如築個禍基。

譯文:多與人為善,少與人相爭,就是幸福大道。不加強自己的文化修養,一天到晚就知道積攢金錢,這樣下去,早晚得吃虧。

過來人的故事

西漢時,漢武帝有個妹妹叫隆慮公主,嫁給了一個開國功臣的後代。結婚後,這位駙馬爺對媳婦也挺好,但就是有個臭毛病,一見著書他腦袋就大,一見著金銀財寶,他就高興得手舞足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