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輯三 富貴如浮雲(6)(2 / 3)

心得

“妒忌之心,骨肉尤狠於外人”,這一判斷真是讓人心驚,兄弟家人之間不可不戒。“鮮不”,很少不。本書中多處有佛家用語,“煩惱障”即是。

處富貴之地,要知貧賤的痛癢;當少壯之時,須念衰老的辛酸。

大人不可不畏,畏大人則無放逸之心;小民亦不可不畏,畏小民則無豪橫之習。

釣魚,逸事也,尚持生殺之柄;弈棋,清興也,且動爭戰之心。可見喜事不如省事之為適,逞能不如無能之為真。

心得

釣魚是件逸事,卻可能殺生,這還不算,有人釣魚本為散心,結果卻為魚不上鉤而莫名憤恨、煩躁,更是失了本意。有下棋經驗的人都知道,本是為了玩樂,結果下著下著互相罵起來甚至對打起來,這就是動了爭戰之心。作者由此想到,天大的喜事也不如什麼事也沒有。

延促由於一念,寬窄係之寸心。故機閑者一日遙於千古,意寬者鬥室廣若兩間。

事到眼前,知足者仙境,不知足者凡境;因出世上,善用者生機,不善用者殺機。

色欲火熾,而一念及病時,便興似寒灰;名利甘飴,而一念到死地,便味如嚼蠟。故人常憂死慮病,亦可消幻業而長道心。

矜名不若逃名趣,練事何如省事閑。

心得

“矜名”,誇大自己的聲名,明明隻有三五個粉絲,非拿自己當大名人。“逃名”,就是逃避名聲,甘願默默無聞。“練事”,即世事練達、老於世故,無論什麼事都能擺得平,這種人很厲害,但跟什麼事都沒有的人比起來,還是不如後者清閑、放鬆。

出世之道即在涉世中,不必絕人以逃世;了心之功即在靜心內,不必絕欲以灰心。

心得

古語有雲:“大隱隱於市。”大詩人陶淵明也說:“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想要心靈安寧,不必非要住到深山老林,與世隔絕。

我不希榮,何憂乎利祿之香餌;我不競進,何畏乎仕宦之危機。

多藏者厚亡,步高者易躓。故貴不如賤之常安,富不如貧之無慮。

心得

“厚亡”,損失慘重;“易躓”,容易跌倒。爬得高,則跌得重;藏得多,則失得多。

世人隻緣認得“我”字太真,故多種種嗜好,種種煩惱。前人雲:不複知有我,安知物為貴?又雲:知身不是我,煩惱何足憂?真看破世情之箴言也。

心得

人世的很多煩惱,根源都在於把“我”字看得太重,所以患得患失。佛家常講要達到“無我”境界,一旦無我,自然什麼煩心事都跟你無關了!

有一樂的境界,就有一不樂的相追隨;有一好的光景,就有一不好的相乘除。隻是素位的風光,尋常的茶飯,才是安樂的窩巢。

以我轉物者,得固不喜,失亦不憂,大地盡逍遙之境;以物役我者,逆固生憎,順亦生愛,一毫皆纏縛之端。

試思未生之前有何顏貌,又思既死之後有何情形,如此看透,萬念灰冷,一性寂然,自可超乎物外矣。

交市人不如友山翁,謁朱門不如親白屋。聽街談巷語不如聞牧唱樵歌;談今人失德過差,不如述古人嘉言懿行。

心虛則性現,不息心而求見性,如撥波見月;意淨則心清,不了意而求明心,如索鏡增塵。

鷹立如睡,虎行似病,正是它攫鳥噬人法術。故君子要聰明不露,才華不逞,才有任重道遠的力量。

居盈滿者如水之將溢未溢,切忌再加一滴;處危急者如木之將折未折,切忌再加一搦。

心得

“搦”,按壓。

冷眼觀人,冷耳聽語,冷情當感,冷心思理。

聞惡不可就惡,恐為讒夫泄怒;聞喜不可急親,恐引奸人近身。

性躁心粗者一事無成,心和氣平者百福自集。

人肯當下休便當下了,若要尋個歇處,則婚嫁雖完,事亦不少,僧道雖好,心亦不了。前人雲:如今休去便休去,欲待了時無了時。見之卓矣。

從冷視熱人,然後知熱處之奔馳無益;從冗入閑境,然後覺閑中之滋味長久。

熱不必除而熱惱須除,身常在清涼台上;窮不可遣而窮愁要遣,心常居安樂窩中。

心得

這話說得好,冬冷夏熱是大自然的規律,改變不了也不應該改變,但因寒熱產生的煩惱卻毫無必要。窮困是沒辦法的,但因窮困而產生的煩惱卻可以不必有。

機動者,寢石視為伏虎,弓影疑為長蛇,此中渾是殺機;念息的,人手可狎海鷗,蛙聲可當鼓吹,觸處俱見真機。

胸中物欲半點都無,已如雪消爐焰冰消日;眼裏空明一段自在,時見月在青天影在波。

伏久者飛必高,開先者謝必早。知此可以免蹭蹬之憂,可以消躁急之念。

世味能飽諳,任教覆雨翻雲,總慵開眼;人情能會盡,隨你呼牛喚馬,隻是點頭。

今人專求無念,而終不可無,隻是前念不滯,後念不迎,但將現在的隨緣打發得去,自然漸漸入無。

神酣布被窩中,得天地衝和之氣;味足藜羹飯後,識人生淡泊之真。

當雪夜月天,心境便爾清澈;遇春風和氣,意界亦自衝融。造化人心,渾合無間。

大惡多從柔處伏,哲士須防綿裏針;深仇常自愛中來,達人宜遠刀頭蜜。

心得

愛越深,恨越深,曾經的愛人朋友,一旦反目成仇,後果比結下平常仇人更嚴重;柔到極致,便可能大惡,所以一個嘴上抹蜜的人可能內心奸惡,一向逆來順受的人突然怒起來,也可能無惡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