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沒有擔當就沒有希望(2)(2 / 3)

可是那位學長等到他的情緒穩定之後,隻是慢悠悠地說了一句:“隻要你自己盡到了責任和義務,不就好了嗎?你又何必去責備別人呢?”

於是,從第二天早晨開始,鬆下幸之助還像往常一樣,獨自清掃著自修教室。隻是這次他的心中已經沒有了怨氣。其他的同學雖然仍舊沒有參加,可他已經不放在心裏了。不久,那些同學看到鬆下幸之助一個人幹活,而又絲毫沒有怨言,便有些看不過去了。於是,他們也慢慢加入到了清掃教室的隊伍之中。

鬆下幸之助並沒有想到同學們最後會和他一起輪流值日,這件事情使鬆下幸之助終生難忘。步入社會後,他也一直抱著這種‘先看自己是否做到了’的信條,時時嚴格要求自己。

經過多年的奮鬥,鬆下幸之助創立了“鬆下電器”,並被尊稱為“經營之神”。1981年,八十六歲的鬆下幸之助被日本政府授予“一等旭日大綬勳章”,這是日本國最高的獎章。如今,鬆下的分公司已經遍及世界各地。

鬆下幸之助的故事告訴我們,遇到問題,不要老是先去責備別人,而是要先反省一下自己:希望別人做到的事,自己是否做到了。學會自我反省的人,就能擁有更加平靜、健康的心理。

向大人物看齊

一個嚴於律己、寬以待人的人,不但會受到別人的歡迎,也會以最快的速度提升自己,從而取得成功。

寬容是一門學問。對於小過失、小錯誤,你可以快樂地寬容對方。但對於大過失、大錯誤,就要考慮清楚。寬容並非包庇、隱瞞,而是幫助。同學之間朝夕相處,生活、學習都在一起,有時難免會產生一些誤會和矛盾。當這種情況發生時,首先應多想想自己的不足,嚴於律己,主動承擔起責任。當你把爭吵辯論的時間用來默默的付出,盡到自己責任的時候,你會發現自己一樣可以贏得同學們的尊重和友愛。

06 敢擔重任,臨危不懼——於謙保衛北京

1499年8月,明朝五十萬大軍在土木堡全線崩潰,京城裏人心惶惶。

為了安定人心,皇太後宣布由王朱祁鈺監國,並召集大臣商量退敵對策。有的大臣主張先逃到南方去,避過此劫後再做打算。

兵部侍郎於謙堅決要求給予有力回擊:“京城是天下根本,人心所係,難道大家忘記了宋朝南渡的事例了嗎?”

於謙的主張得到了多數大臣的支持。皇太後和王委派於謙指揮軍民守城。

天下不可一日無主,皇太後讓王朱祁鈺做了皇帝,又封於謙做了兵部尚書。

於謙欣然受命,當即立下軍令狀:“不見成效,甘受處罰!”接著,他便開始部署內固京師,外籌邊鎮。

1499年10月,瓦剌軍兵臨北京城下,在西直門外紮下營寨。

於謙重新調配兵力,精密部署。為了表示有進無退的決心,於謙還下了一道嚴令:凡臨陣打仗時,將官不顧士兵先退縮的,斬將官;士兵不顧將官先退的,後隊斬前隊。同時,他還命令把所有城門封閉起來,堵塞退路。

將士們士氣振奮,下決心跟瓦剌軍拚死戰鬥,保衛北京。雙方剛一交戰,明軍槍炮轟鳴,亂箭齊發,瓦剌軍首領也先的弟弟索羅和大將毛那孩首先中炮身亡。這一戰,殺得敵兵潰不成陣。也先見勢不妙,企圖撤兵,明軍緊追不放,瓦剌軍死傷慘重。從此,也先再也不敢輕舉妄動了。北京保衛戰取得了輝煌勝利,於謙立下了汗馬功勞。

向大人物看齊

能力越強,責任也就越大。這是對一個人的肯定,也是對一個人的考驗。

關鍵時刻最能考驗一個人的責任,越是在危急時分越應該主動承擔自己的責任,這是對自己的承諾,也是對社會職責的承諾。在考驗中體現責任,在責任下鍛煉自己的能力。

07 心憂天下,不以己重——左光鬥入獄

明朝名臣左光鬥學識淵博,為官正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