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消息傳到劉秀耳中時,盡管他內心悲憤異常,但表麵上卻顯得十分鎮定。他清楚地知道,此時自己處在一種囚徒一樣的弱勢地位,隻要稍有問題,就會招致殺身之禍。於是,他立即主動前去朝見更始帝,向他謝罪。而對於自己在昆陽所立的戰功,卻從來不向別人提起。他也不為劉縯服喪,吃喝談笑一如往常。劉秀的坦然,終於解除了更始帝等人的猜忌,也使得更始帝覺得對不起劉氏兄弟,便拜劉秀為破虜大將軍、武信侯,劉秀終於避免了殺身之禍。其實劉秀是將仇恨壓在心頭,他決心為兄長複仇,發誓取劉玄而代之。
三個月後,劉秀以破虜大將軍行大司馬事的身份到了河北,鎮慰州郡,羅致人才,招兵買馬,開始了統一中國的事業。後來,劉秀通過自己的努力建立了東漢王朝。
向大人物看齊
忍耐不是膽小怕事,它是強者在逆境中對內心真實想法的一種掩飾而不是扼殺,是為了保全自己謀得更大的發展,而不是苟全性命以圖富貴。強者的委曲求全隻是暫時的,最終是要展翅高飛,成就大事業的。
古今中外,凡成大事者都少不了忍耐的品質。忍耐是強者的一種心態,不達目的誓不罷休。它要求一個人眼光要看得長遠,看得透徹,隻有這樣才能成常人所不能成。
08 誠信贏得人心——諸葛亮七擒孟獲
我國古代的諸葛亮是一個非常講究信用的人。
三國時期,蜀國的國君劉備死後,許多原來歸蜀國的少數民族部落都發動了叛亂。公元225年春天,諸葛亮率領大軍去南方平息叛亂。
到了南方,諸葛亮打聽到孟獲不但打仗勇猛,而且在南方中部地區各族中很有威望,於是就下了一道命令:隻許活捉孟獲,不能傷害他。
諸葛亮善用計謀。蜀軍和孟獲的軍隊交鋒的時候,蜀軍故意敗退下來。孟獲仗著人多,一股勁兒追了過去,很快就中了蜀兵的埋伏。孟獲的軍隊被打得四處逃散,孟獲本人也被活捉了。
孟獲被押到蜀軍軍營,心想,這回一定沒有活路了。沒想到進了軍營,諸葛亮立刻叫人給他鬆了綁,好言好語勸他歸降。但是孟獲不服氣,說:“我自己不小心,中了你的計,怎麼能叫人心服?”
諸葛亮也不勉強,陪他騎馬在軍營外兜了一圈,讓他看看蜀軍的營壘和陣容。然後問他:“您看我們的人馬怎麼樣?”
孟獲傲慢地說:“以前我沒弄清楚你們的虛實,所以敗了。今天承蒙您給我看了你們的陣勢,我看也不過如此。像這樣的陣勢,我們要打贏你們也不難。”
諸葛亮爽朗地笑了起來,說:“既然這樣,咱們來個約定:如果我能抓到你七次,你就歸順蜀國,怎麼樣?”
孟獲不以為然地答應了。
孟獲被釋放以後,回到自己的部落,重整旗鼓,又一次進攻蜀軍。但是,他是一個有勇無謀的人,哪裏是諸葛亮的對手,第二次又被活捉了。諸葛亮二話沒說,又把孟獲釋放了。
向大人物看齊
誠信,是極其重要的為人準則。誠信之於生命,正如同珍珠之於貝殼一樣。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是建立在信任之上的。一個人對別人要誠信,對自己也要誠信,要做到心口如一。真實地麵對自己,真實地麵對別人,真實地麵對社會,承諾別人的,要守信,承諾自己的,也要守信。不屈從自己的內心欲望與恐懼,不虛飾自己的錯誤,用誠信與人溝通交流,我們會得到更多的快樂和尊重。
像這樣又放又捉,諸葛亮一共把孟獲捉了七次,每次都信守諾言,釋放孟獲。
到了孟獲第七次被捉的時候,諸葛亮還要再放。孟獲卻不願意走了,他流著眼淚說:“丞相七擒孟獲,信守諾言,說到做到,待我可以說是仁至義盡了。我打心底裏佩服,哪裏能不遵守當初的約定呢?從今以後,我不再反叛了。”
孟獲回去後,說服了其他部落全部投降,重新歸順了蜀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