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節約勞動的技術進步會提高資本生產率和回報率,相對降低勞動的報酬,使發達國家把越來越多的勞動相對密集的生產轉移到發展中國家。同時,技術進步使發達國家財富正效應增強,提高預期收入,從而使消費增加,儲蓄減少。而發展中國家由於勞動的報酬相對降低,會出現相反的情況,結果導致資本從發展中國家流出,發達國家出現貿易逆差。
關鍵詞:技術進步;個人儲蓄;貿易失衡
世界貿易失衡現狀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世界經濟的格局發生了相當大的變化,其最主要的影響因素就是通訊信息技術革命和中國改革開放後的迅速發展。通訊信息技術革命,包括網絡技術革命,極大地推動了經濟的全球化,而經濟全球化又將技術革命的成果迅速地普及。曆史上,大多數的技術革命都是節約勞動的,這次的通訊信息技術革命更是如此。而中國的改革開放,又向世界提供了巨大的勞動力。這兩個因素的結合,導致了世界要素價格和商品價格的變動,引起了世界生產格局和商品流動的變化,以及全球經濟格局的變化。
在這樣一個變化過程中,全球經濟也出現了某種“失衡”,其中一個主要方麵就是貿易的失衡,而貿易失衡的主要表現就是美國持續擴大的貿易逆差。美國從1971年出現貿易逆差以後,逆差幾乎是不斷增加的,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貿易逆差擴大的趨勢不斷加劇,到2005年,逆差已達7800多億美元,占了當年美國GDP的7%,占了世界貿易順差的3/4。而從90年代以來,中國對美的貿易順差(美國逆差)又不斷增加,最終成為美國最大的逆差來源國。
對於貿易失衡,特別是中美之間的貿易不平衡,有許多討論的文章(如Lardy,1994;Feenstra,etal,1998;WuandZhang,1998;FungandLau,2001,2003;亢梅玲,2006等)。一般的解釋包括彙率問題、財政赤字問題、儲蓄問題等。直接從表麵看,彙率問題當然在起作用,彙率的調整會導致進出口的變化。但是從日本的經驗可以看到,日元從70年代自由浮動後就一直呈上升趨勢,但是日本對美國的貿易順差並沒有顯著減少。財政赤字當然也是一個直接的原因。比如美國80年代裏根總統時期財政赤字劇增,同時貿易逆差也不斷增加;而到克林頓時期,財政赤字大幅度減少,貿易逆差也有所降低,但是並沒有同比例地降低,甚至在財政平衡的時候,貿易仍然有逆差。另一方麵,中國這些年來始終有貿易順差,但是政府財政卻一直是赤字的。所以貿易不平衡的原因可能主要就是儲蓄率的問題了,因為一個國家的經常賬戶餘額就是一國投資與儲蓄的差額。如果看一下美國的儲蓄率,我們可以看到80年代以來是一直下降的。
80年代以來,美國在貿易逆差不斷擴大的同時,個人儲蓄率也在不斷降低,其占個人可支配收入的比例2005年已經下降到了-0.4%。一般討論的美國儲蓄率低是指個人儲蓄率(personalsavings)低,而不是私人部門儲蓄率低,更不是總的儲蓄率低。當然,由於個人(家庭)儲蓄率低,包括企業在內的私人部門儲蓄率也比較低,總的儲蓄率也低。因此,至少從表麵上看,世界貿易不平衡的主要原因是美國的個人儲蓄率太低。但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就是:美國的個人儲蓄率為什麼會那麼低呢?如果我們考察一下美國的個人儲蓄率的話就可以看到,一直到80年代初,美國的個人儲蓄率都還是在10%以上。但是自那以來,個人儲蓄率就不斷降低。其實不僅是美國,其他發達國家的儲蓄率也都在降低。而我們知道,80年代以後正是信息技術革命開始興起,同時中國對外開放的時期。顯然,這兩者之間並不僅僅是巧合。可以說,美國以及其他發達國家個人儲蓄率的降低是與信息技術進步同步的。
因此,本文試圖從技術進步的角度來探討貿易失衡問題。本文的基本分析思路是:節約勞動的技術進步導致要素邊際生產率變化,使勞動的邊際生產率降低,從而使更多的勞動相對密集的生產轉移到勞動豐裕的國家;同時節約勞動的技術進步提高了資本投資的回報,加強了財富效應,提高了預期收入,導致資本豐裕的發達國家儲蓄減少;隻要節約勞動的技術進步持續下去,並且導致不斷增加的產業內垂直分工,貿易不平衡就可能持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