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安康漢江航運
陝西安康地區土地麵積23000多平方公裏,地處秦嶺、巴山老林地區。這一帶群峰突兀,麵山臨河的景色在安康境內隨處可見。在峰巒聳矗中,彙流其間的漢江中遊及其支流任河、旬河皆為可航水域。溝通了安康地區內部與外界的經濟文化往來。
安康地區的內河航運屬於漢江航運體係。漢江不僅把安康地區和漢中地區緊密相連,而且還連接著湖北、陝西兩省,有利地促進了安康地區經濟的發展。
1949年前,這裏通航有漢江及其支流任河、嵐河、旬河、月河、黃洋河、壩河等,巡航裏程共計56l公裏。漢江幹流通航載重量3~10噸的木帆船。航道處於天然狀態。例如紫陽縣,“獨立空山,四望蒼茫,巴峰還拱,秦嶺回翔。襟楚帶蜀,挹漢通湘,羌庸之脊,勢重紫陽。商賈多往來於此焉”(《紫陽縣賦碑》清乾隆三十九年邑令張誌超撰文)。安康老城在過去頻遭水患,清順治四年(1647年),重新修建,又相繼建東西關城堤和培固河坎以護城堤根基,於是在北城堤外逐漸形成一條通道。許多市民糜居在這背城麵河的通道上,搭起竹席窩棚,蓋起簡陋草房,由此河街逐步形成。
清中葉以後,各省商人紛紛前來經營貿易,在河街建造住宿房屋,至清光緒年間,河街麵貌已逐漸改觀。西自陳公台,東至魏家台,沿著城根蓋起了平房和樓房,成為一條單麵的正式街道。水西門以西稱為上河街,小北門以西稱為中河街,小北門以東稱為下河街。河街上有上、中、下三個碼頭,供
來往船隻卸載貨物。各碼頭有腳頭(負責人),有腳子(搬運工)幾十人,隨時裝卸和搬運上下貨物。隨著漢江航運由發展而至興盛,促進了河街的繁榮,河街逐漸繁華熱鬧起來。在河街開設的商號有:永義成、瑞升恒、陳義和、魁星德、富興榮等十幾家,經營湖北、江西瓷器和陶土窯貨;還有開設的竹木行,經營來往竹木排生意;有李、周、劉三家纖擔鋪,大量編售纖擔,供纖拉逆流而上的船舶使用;有馬必乃、來吉善、胡長江等10多家炭廠,經營大、小河道運來的石炭;因為這裏運送大量桐油,就有了幾家編售油簍的鋪子;更有幾家酒鋪和茶館,人們來此飲茶、洽談生意、解決航運糾紛,真可謂“座上客常滿”。清末民初時,江邊商船雲集,船桅如林,碼頭腳子川流不息地搬運貨物,喊起號子,江上漁歌號子此起彼伏,熙熙攘攘,非常熱鬧。
到清末,這裏形成了楚、湘、晉、豫、川、贛、閩、秦等8個商幫,其中“秦幫”就是以當地回族為主組成的,稱安康教幫,又稱“安康回教商幫”。這是清代回族在安康的一個商業團體。安康的回商主要經營茶葉、皮張,也購售部分山貨、藥材。清末民初,回族走水商號馳名的有乾昌泰、春祥興、春發玉等等。以後相繼興起的有連慶敏、世興恒、瑞興成等大小商號達上百家。經營各貨,運漢銷售,購回日常生活用品和布匹、鐵器、浙廣藥材等。他們還大量輸出紫陽茶葉(回族稱為陝青茶)、漢陰生絲、平利生漆等土特產品。
對於山貨藥材的加工,安康回商有專門的技術工人。有的被各幫商號聘請為常年工頭,從事加工操作,如漢口某種貨俏,商號請工人日夜加工,技術工人生活比較富裕。
回商在當地還有不少當經濟牙子的,他們信息靈通,熟悉行情,能說善道,運用靈活。馳名的劉正茂等經常和各邦商號、行店之間打交道。安康市場的貨價,常常受漢口貨價影響,時有漲跌,各幫商號爭先恐後地賣出買進。該經紀等從中想方設法達成交易,起著很大的媒介作用。從事借貸的回商中著名的有劉慶、劉紀寬等專營此項,賺了利息也給走水生意資本缺乏的行了方便。
開設的山貨行和桐油行有十幾家,由於回商公平交易,招徠了大量的售貨客商,並且取得各商號的信任。抗日戰爭前,漢江航運發達,回商行店生意非常興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