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版孔融讓梨
大家都知道孔融讓梨的故事。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好東西要和別人分享,才是好孩子,才值得誇獎。
美國也有類似於孔融讓梨的故事,隻不過這裏麵的分梨變成了分蘋果。有意思的是,美國版的孔融讓梨和咱們國家這味道完全不同。
美國有一位著名的心理學家曾經在全美選出了50位成功人士,同時,又選出了50個罪犯,分別給他們寫了一封信。信的內容就是邀請他們談一談自己的母親。其中,有兩封回信給他的印象特別的深刻,因為這兩個人談的都是同一件事,那就是孔融讓梨。
一封來信是這樣寫的:小時候,有一天,媽媽拿來幾個蘋果,紅紅的大小不同,我一眼就看見中間的又紅又大的,別提多想得到了。這時候,媽媽把蘋果放在桌上問我和弟弟:“你們想要哪個呀?”
我剛想說,要最大最紅的那個,沒想到弟弟搶先一步把這話說了出來。聽後媽媽瞪了弟弟一眼,責備他:“好孩子,要學會把東西讓給別人,不能總想著自己。”一聽到這個話,我馬上轉過彎來了,改口對媽媽說:“媽媽,我想要最小的,把大的留給弟弟吧。”
媽媽聽了很高興,又把蘋果給了我。但我心裏接著想:從此我知道了,要想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就要學會說謊。以後我學會了打架,學會了偷,學會了搶,學會了隻要想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就要不擇手段。直到現在我被送進了監獄。
第二封信是這樣寫的:小時候,有一天,媽媽拿來幾個蘋果,紅紅的大小不同,我和弟弟們都搶著要大的,這時候媽媽把那個最紅最大的蘋果舉在手中,對我們說:“孩子們,這個蘋果最紅最大最好吃,誰都想要得到它,現在咱們做個比賽,我把門前的草坪分成3塊,你們3個人一人一塊兒把它修剪好,誰幹的最快誰就有權得到它。”結果我幹的最好,就贏得了最大的蘋果。這封信的作者後來成為了白宮的一個重要的成功人士。
垃圾場花園
納克·昌德是印度的一個公路巡查工,他負責管理的一條公路附近,有一個占地兩英畝的垃圾場。隨著城市建設的發展,這個垃圾場漸漸成了一座肮髒不堪的垃圾山。
如何改變這座垃圾山呢?他苦思冥想,但總沒有好的辦法。有一天,他忽然想到:“人人都希望有個漂亮的地方,但像我這樣兩手空空的普通人,又能搞出什麼名堂呢?可是我有愛美的天性,愛創造美的東西。就讓我在人們棄之不要的東西中創造我的美夢吧!”
他說幹就幹,不怕別人說他異想天開,開始在這個垃圾場中建造花園。他認為這個垃圾場完全具有建成一個理想的岩石花園的先天條件。在這塊七高八低的垃圾場的地下,有一股注入蘇卡納湖的暗流。地上的小股水流都朝著一個方向彙成一條小溪。他就用碎玻璃、陶瓷片及五顏六色的石塊為原料,拚成各種圖案把這塊地方打扮起來。
這座花園層次豐富,按照古希臘廳堂的式樣建成的拱廊和彎曲的通道縱橫交錯,每拐一個彎就能給人一種新奇的感覺。巧妙的構思和完美的布局,使這些無生命的石塊仿佛充滿了活力。凡參觀過這個垃圾場花園的人,無不驚歎不已。納克·昌德一下子就出名了,從一名普通的公路巡查工,搖身一變為一名富商,還經常應邀到外國去舉辦廢品藝術展覽。
市民小哈
小哈本來不是市民,而是種菜的農民。小哈長得不好看,念書更不行,勉強讀完初中,就回家和爹媽在田間並肩戰鬥了。小哈在菜地勞動時,望著不遠處的城裏的樓房,心想這輩子是沒機會住進去了。
隨著城市的擴建,小哈家的菜地,以及小哈家的木板房,都要成為城市的一部分。菜農小哈換上幹淨衣服,到化工廠當工人。不到兩年,工廠倒閉,小哈拿到一萬多塊錢,失落地回家了。但是,菜農小哈已轉變為市民小哈。
政府征地時,小哈一家在新規劃的居民點分得一塊屋基。小哈家窮,拉拉扯扯修了一樓一底。小哈覺得,自己住在城邊,與城市的距離在拉大。不少菜農也在埋怨政府把他們趕出了城。小哈一家無奈地過著日子,幾年過後,睜眼一看,我的媽呀,他們被城市包圍了。不斷有人來打聽租房的價格,不斷有人租用小哈家的房子,有陪孩子讀書的家長,有做買賣的生意人,還有晚出早歸的時髦女孩。小哈經過深思熟慮,做出一個大膽決定:借錢重修。說幹就幹。那時居民點管得鬆,小哈家的房子一直修到六樓。不是施工師傅反對,小哈還想再壘半層。小哈的爹媽愁壞了,嘮叨那筆巨債啥時才還得清,嘮叨醜媳婦啥時才能進家門。小哈嘿嘿一笑:頂多五年。結果不到兩年,小哈娶了老婆;不到四年,小哈還清了借款。第五年,小哈開起私家車到菜市場去買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