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二、人類生活離不開信息(1 / 1)

人類生活縱然離不開物質(材料)、能源(能量),但也離不開信息。以做米飯為例,除了米、鍋等物質和煤炭(或煤氣、柴禾、煤油、電力)等能源外,還必須有信息。如幾個人吃飯,下多少米,放多少水,何時開火,何時火大,何時火小,何時閉火,何時從爐灶端下鍋來,等等,沒有這些信息是做不成飯的。

信息和物質、能源被認為發展科技和經濟,改造自然和改造社會的三大支柱。材料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能量向人類提供動力;信息向人類奉獻知識和智慧。這三者同時存在,密切結合,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信息的應用已滲透到人類生產的各個領域,信息產業的興起在推動科學技術進步和人類社會發展方麵將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如何給信息下定義,人們還沒有一個統一的認識,通俗地說,信息是指人們看到、聽到幫感受到的各種事物,以及得到的各種情報、消息、資料、知識等。經濟信息學家黃學忠下了如下定義:“信息是客觀世界中各種事物的變化和特征的最新反映,是客觀事物之間聯係的表征,也是客觀事物狀態經過傳遞後的再現。”他進一步闡述說,信息是我們生活中常見的現象,大致宇宙空間星群,小至微觀世界基本粒子,天空中的風雨雷電,市場中各種商品供求的動態變化,企業的產品和報表、圖紙資料,社會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和變化,等等,都是通過各種各樣的信息反映出來的。例如,“山雨欲來風滿樓”,“風滿樓”作為“山雨欲來”的信息,正是“山雨欲來”的表征。這一信息揭示了“風”和“雨”這兩種自然現象之間的相互關係。又如,某一企業生產出一種新產品,經過電視、廣播或報刊廣告宣傳,人們就獲得了這一新產品的信息。

信息有以下特征:(1)普遍性,它在宇宙中是普遍存在的。(2)真實性,信息是客觀存在的,它是不以人們的主觀意誌為轉移的,但可以被人們所感知和識別。(3)傳遞性,信息非常活躍而不受約束。信息借助於一定的物質載體,經過傳遞可為人們所感受、接收。(4)時效性,客觀事物是不斷變化的,因此信息具有很強的時效性。事物變化越快,信息的時效性就越強。(5)共享性,信息的發出者和接收者,都可以享有同一信息。例如,A把一個想法或消息告訴了B,這兩人就共有了這種想法或消息;但如果A把一支筆送給B,則A就沒這支筆了。(6)可擴充性,一個消息經過廣播、電視、報刊宣傳,全世界均能知道。(7)可壓縮性,信息可以歸納、綜合、精煉、濃縮,如可把大量數據歸納為一個方程式。(8)可存貯性,如人的大腦記憶,錄音帶、錄像帶貯存資料、數據等。(9)可替代性,它可以取代勞動者的勞動和物質資源,如機器人和自動化程序在工廠、辦公室和家庭可以代替人的勞動。

經理在管理企業中,諸如決策與計劃、組織與指揮、溝通與協調、檢查和控製等,都是離不開信息的。和企業經營管理有關的經濟信息有以下特點:(1)目的性,信息的發出、傳遞、接收、加工、貯存、提供等,都是工作人員有目的的活動,都是為經營管理服務的。(2)有效性,經濟信息的價值在於它能對經濟活動產生某種效用、效益,它為企業經營管理的需要而產生和存在。有用的經濟信息,是企業的一種“特殊資源”。經濟信息還有很強的時效性,過了時的信息,就毫無作用。(3)載錄性,經濟信息與信息載體是不可分割的,兩者構成一個整體。信息必須借助於聲波、文字、數字、光波、圖象、電傳機等手段,才能進行傳遞。(4)係統性,企業的運營、市場的供求情況是不斷變化的,因此,經濟信息的產生和流通不能中斷,而形成信息流。同時,對信息的收集、加工、傳遞、存貯、檢索、應用,也是一個有組織的連續不斷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