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婆喂了幾隻雞,吃過早飯,陽光很好的時候,她會坐在靠板壁的長凳上,把絲帕解下來,邊梳著幾根稀疏的頭發,邊守著雞吃食。當看到咯咯叫的大公雞欺負小母雞時,便會跺著腳把公雞趕開,再在別處撒一把米,讓那涎臉的公雞去吃。當然那公雞是免不了要被教訓一頓的。罵罵雞,阿婆似乎可以排遣一下終日無人說話的憋悶。
一天到晚,阿婆總是弓著背,抬起小腳轉羅著,很少有坐下來歇憩的時候。雖然家裏隻有阿婆一人,不用去田裏幹活,可她得自己料理菜園。四月的時候,用簸箕曬很多幹菜,豆角啦、筍子啦、蕨菜啦……曬幹了,好讓弟弟帶到學校去吃。阿婆老了,胳膊的勁兒也泄了,所以隻挑得動半擔糞水,而且還得慢慢地歇幾次才能到菜園。夏天的時候,她得把辣椒摘下來,曬幹或剁碎了泡進壇子,秋天再泡進一些生薑,等著我和弟弟過年回來吃。冬天的時候,等母豬生了崽,一天得要三籃豬菜。下雨的時候,手摸到菜覺得冰涼冰涼的,她洗完一籃菜烘烘手,再去扯兩籃。找完豬菜,一個下午也過去了。總之,一天到黑,從春到冬,嬌小的阿婆總有她忙不完的事。她一個人轉悠著,很難找到人說說話。
阿婆常說自己老了,就像螢火蟲尾巴上綠豆大的一點光,微弱得很。身體弱了,膽子也就小了。我家對麵是兩座墳山。一座是祖墳,另一個山頭是荒墳,埋了些死得不幹淨的人,如上吊死的,喝農藥死的婦人,夭折的孩子等。老屋又是那麼孤零零的,上下前後都沒有人家,於是,和阿婆相伴的隻有夏日傍晚對門坡上那綠盈盈的鬼火和寒雨之夜嗚嗚的鬼哭。阿婆說,人越老陽氣也就越枯了,於是鬼便會纏上身來。秋天的時候,屋門口那棵合抱的楓樹經過幾個早上的白霜,葉子便明黃起來,又帶些深紫。晚上的時候,葉子“刷刷”地落,而且經常有貓頭鷹淒厲地叫著:“快拖,快拖。”阿婆說那是閻羅王叫鬼拖人的魂走,於是每晚早早地關門睡覺。
有時,也有幾個老婦人來串串門子,阿婆必留下她們吃飯,有特別要好的,她便拿出自己的繡花壽鞋和的確良的壽衣給別人看看,談談棺木板子的材料和厚薄。當別人看著她那雙自己繡的壽鞋,流露出羨慕的神色時,她便說:“我現在是一點兒也不怕死的,隻是我死了家裏便冷清了,兩個孩子遭罪啊。”
大姑母家養了一隻小狗,那隻狗經常跑到我們家來,阿婆給它取了一個名叫溫皮。溫皮是我爺爺的小名。每次吃飯前,阿婆總是先給狗裝好飯菜,然後才端起自己的開水泡飯。阿婆待狗極好,那隻狗便很少願意回姑母家了。它喜歡跟著阿婆,阿婆走到哪兒,它跟到哪兒。
可有一天,溫皮不見了。阿婆猜想它可能回姑母家的時候被姑父用繩子拴了起來。那是他買來看家的狗,把它拴起來不讓它亂跑似乎也是理所當然。阿婆想得通這個道理,但覺得一幢大房子,沒有了熟悉的狗叫,便冷清了。
那晚下著雨,她沒有吃晚飯便縮在火廂裏。恍惚中她看見了一個穿藍衣的“鬼”翻窗進了房,然後去翻箱子。箱子裏是她的壽衣和繡花的壽鞋。她戰戰兢兢地習慣性地叫了一聲:“溫皮。”可狗沒有叫。床離火廂隻有三步遠,可她不敢下火廂。於是就這樣蜷在小小的火廂裏眼睜睜地看著“鬼”翻了一夜的箱子,一直等到雞叫,她才上床。
第二天,阿婆下不了地,一個人躺在床上,不吃也不喝。到了下午,酒喜從屋後過路叫她的時候,才知道阿婆病了。酒喜煮了稀飯喂她,可阿婆隻是別過臉去,歎口氣說:“溫皮要帶我去了,我也應該去土壟裏歇歇了。”說完,淚便流了下來,酒喜用衣角擦擦眼睛,勸她說:“娘媽,你還得撐下去,你死了,兩個孩子便沒有了著落,你守著老屋,楓妹子和她弟弟進屋的時候也有阿婆可以叫啊。”阿婆用枕巾擦了一把臉,勉強坐了起來,喝稀飯時,一滴淚滴到了碗裏。
等我和弟弟趕回家的時候,阿婆已經可以在灶屋做飯了。隻是她的顴骨更加凸了出來,眼睛灰蒙蒙的,像是夏天早上起的霧。她懇求我叫來村東頭的童子婆。
吃過晚飯,阿婆把一升米放到八仙桌上,米上用紅紙封了皺巴巴的十塊錢,那是阿婆賣了二十個雞蛋得的。熄了電燈,童子婆開始雙腿顫抖起來,念念有詞地跟著“師父”去陰間找爺爺的魂了。阿婆定定地望著童子婆,灰色的眼睛裏有兩點亮光在跳動。突然,童子婆的腿停止了顫動,重重地咳嗽了一下,陰陽怪調地問:“你是不是這樣咳的?”童子婆頓了頓,用一個男人的聲音問道:“金川,你還好嗎?”阿婆意識到爺爺的魂已經托了童子婆的體,於是哭了起來:“你什麼時候來接我過去?”弟弟牽了牽我的手,打了個冷戰,我緊緊地握著他的手,叫他別怕。我不忍心告訴阿婆那是騙人的把戲,因為它可以把阿婆的生活裝扮得不十分枯燥,在平凡而單調的日子裏,讓生命發出一點希望和幻想來。在自己的鬼神世界裏,守著自己的命運和良心,單純而宿命地活下去。我想阿婆也許是累了,但爺爺的魂說要她再在世上活幾年,於是阿婆似乎又意識到了自己的責任,活下去的責任。但她仍止不住哭,無助得像被扔到深山老林中的嬰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