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資深經理人20年管理筆記20(2 / 2)

“好啊!”我以為她在開玩笑,便以同樣開玩笑的口氣說道,“請麵試官提出問題,我一定老實交代,希望寬大處理,爭取重新做人。”

“第一個大問題包含一係列小問題,請按先後順序馬上回答。”侄女故意停頓一下,顯得鄭重其事,然後好像點燃了一串連珠炮,“你們招聘時,是不是班幹部容易找工作?班幹部是不是在職場上容易升職?怎樣才能當上班幹部?怎樣能不留痕跡地搞垮現任班幹部?取而代之的好辦法總共有哪些?如何給別人設置陷阱?怎樣才能成為領導的親信?怎樣開口向領導提出升職和加薪的要求?”

嗡……嗡……嗡……侄女那張嘴還在一張一合,我腦子裏早已一片空白。我的天啊,這是念的什麼大學啊,這害人的大學哪裏是在培養人才,它是在培養職場紛爭的“精英”,培養未來社會動蕩的“脊梁”啊!

我無言以對,落荒而逃……

應屆生,想說愛你不容易

招聘一些有知識、有文化的應屆畢業生進入企業,經過一段時間的磨礪,逐步培養成為企業的骨幹隊伍,慢慢接替那些知識結構老化、管理方法陳舊的老一代當家人,這一新陳代謝式的平穩過渡設想,幾乎是每一家企業管理者都具備的遠見卓識。可是,由於方方麵麵的原因,近幾年畢業的應屆生,其實際技能以及好高騖遠的心態,與企業的現實需求差距越來越大,企業在吸收這些新鮮血液的過程中,問題總是層出不窮。

要能夠客觀審視自己

本世紀初,我還在家具集團任職HR經理時,與順德同行企業結伴前往長沙幾所大學進行校園招聘。學生座談會上,我詳細介紹了企業的基本情況、相關政策以及公司培訓應屆生的計劃後,又告訴他們:我們普通員工當時的月工資為600元,對於你們這些後備力量,公司另眼相待,起步工資確定為1000元。這在當時,已經是高於市場行情的工資了。我話音未落,就有學生迫不及待地開口了:工資不能低於2000元!

整個會場安靜下來,我慢慢解釋:“你們具有什麼樣的能力,能承擔什麼樣的重任,企業才能支付相應的薪酬,現在是你們的起步階段,先問問自己,你們能做什麼?未建寸功,先要待遇,與職場的規則是不吻合的,企業給了你們空間,隻要努力學習,想要達到這一待遇,在時間上不需要太久。”

正反兩方麵道理講了半個多小時,能接受、能理解者寥寥無幾。個別衝動的學生可能把我們這些HR人員當成了“資本家”的代言人,帶著對“資本家”的深仇大恨,不顧體麵地嚷道:“我們不會廉價地出賣自己!”

我也不是什麼人都可以接收的,尤其是這類不知天高地厚的家夥!於是,我戲謔:“你這要求並不算高,但作為一名專科生,起步便要求這一薪酬,幾乎沒有哪一座廟能供得起你。雖說你遲早會達到這一目標,卻要經曆一個過程,必須先到廣東的天橋底下住宿一段時間,這樣你才能知道自己值什麼價格!”

同行的HR經理按計劃本應在座談會上進行宣講,見到此情此景,一言不發,座談會隻好草草收場。最後,我們幾家企業按計劃本應簽約150人,針對當時的現狀,隻得調整計劃,將招聘重點轉入中等專業學校,麵向那些務實的職業群體。

我在那家4萬多人的小家電集團工作時,從幾所大學采用“整班全包”的方式,招進260名營銷、商務專業的應屆生,集中於公司的大型培訓基地,不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進行專業培訓,HR部門采用輪班負責製“三陪”——陪吃、陪訓、陪玩,專業培訓3個月後,補充到全國各省區二級城市的營銷隊伍中。一年屆滿,HR部門進行了反向跟蹤調查,彙總數據顯示:能夠堅持下來的學生不到10%。董事長無可奈何地感歎:這些學生,心理承受能力太弱了……從此,公司調整招聘政策,寧願用更高的薪酬招進一些經曆過職場打拚的明白人,也不再參與校園招聘,不再允許HR部門招聘那些應屆生!

讓他繼續碰壁吧

3年前,順德地區組織了一場應屆生與企業麵對麵的就業洽談會,一名數控專業的應屆生向我要求月薪3000元,我告訴他:“技術工人,我們可以給這個工資,但必須能獨立操作機床。”然後,我問他:“你在學校學習過什麼機械操作。”他大言不慚:“我學習的是世界上最先進的木工機床。”於是我拿出公司的宣傳圖冊,指點著當時最先進的五代、六代機床問他:“這些你都學過?”那名學生畫出一個草圖,帶著幾分炫耀說,學過這種。我告訴他:“你學的是第三代數控機床,屬於正在淘汰的設備,與我們的要求差距太大,隻能作普工錄用。如果你願意從頭學起,我們可以給你一個機會,將來掌握了技術,工資自然也就達到了你的要求。”那名學生哪裏聽得進去,我也懶得再說,讓他繼續碰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