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漂泊童年(1)(1 / 2)

武則天是在公元624年降臨人世間的。時值大唐草創時期,國內大的割據勢力剛剛平定不久,政治上還不十分安定。

在武則天出生的第二年,即公元625年,有人誣告揚州大都督李孝恭謀反。李孝恭是唐高祖李淵的堂侄,在建唐的過程中屢立戰功,淮南道行台仆射輔公柘反唐,命李孝恭為行軍元帥,率名將李靖、李勣等共同鎮壓。在平定輔公柘後,他威名遠揚,於是便任命為揚州大都督。這時,北自淮河,南至五嶺以南,包括長江下遊之地,盡在李孝恭掌握之中。他“欲以威重誇遠俗,乃築第石頭城,陳廬徼自衛”。

由於李孝恭位高權重,他的這些做法引起一些朝臣的憂慮,於是便有人誣告他謀反。唐高祖聞報後,為防萬一,於是命其堂弟襄邑王李神符檢校揚州大都督,而以工部尚書武士彠為揚州大都督府長史。於是繈褓之中的武則天也隨同其父母遠離京城長安,來到了揚州。

揚州位於長江之濱,是南北大運河的中樞,交通十分便利,曆來是兵家必爭的軍事要鎮。而且經濟、文化都十分發達繁榮,向來就有“揚一益二”的說法,是當時國內最富庶的地區;風光旖旎,為人們所向往,因此隋末煬帝在危機四伏之時,不顧群臣的反對,仍“煙花三月下揚州”,而最終死於揚州。

武士彠雖名為大都督府長史,是大都督的副長官,實際上卻掌管揚州大都督府軍政大事。按唐製:大都督由親王兼任,一般是遙領而不親臨,大都督之政都由長史代理。所以襄邑王李神符名為檢校揚州大都督,有其名而無其實,而府內的所有政務,都由長史武士彠來處理。

李孝恭本無謀反之意,調回京城後調查而查無實證,唐高祖隻好將其無罪釋放,改任宗正卿。這樣,在揚州也就不存在什麼謀反之事,武士彠到揚州後也就沒有必要究治其黨羽了。但是,揚州自隋末以來,屢遭兵燹,破壞比較嚴重。公元619年,李子通農民義軍曾攻入揚州。不久,杜伏威的大將輔公柘擊敗李子通,從而占據了揚州。後來杜伏威降唐,調入京城任職。公元623年,輔公柘又舉兵反唐,為李孝恭所鎮壓。曆經數年的兵荒馬亂,殘破不堪的揚州急需醫治其戰爭創傷。武士彠到了揚州後,采取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他“撫之以誠恕,經之以權略”,並“降北海之渠,未逾期月,盡南山之盜,詎假旬時”。同時,他還著手對地方區劃做了一番調整。揚州都督府原有六個縣,武士彠精簡機構,淘汰冗員,將六個縣合並為三個縣。為了便於“開辟田疇”,又有組織地進行了移民。經過他的一番慘淡經營後,揚州又出現了往日的氣象,“商旅安行,家桑野次;化被三吳之俗,威行百越之境”。揚州很快恢複了昔日繁華富庶的風貌。

武士彠在揚州任職期間,在長安的皇宮裏正在醞釀著一場喋血事變。唐高祖四個皇子,三子玄霸早夭,在世的還有三個皇子。按照“立嫡以長”的製度,長子建成被確立為皇太子。但秦王大有奪嫡之勢。

高祖皇子們的紛爭,武士彠早有所知。作為尚書令、秦王李世民的下屬,他也預感到高祖立長子建成為太子是一個錯誤。一場爭鬥在所難免。

俗話說:將門出虎子。這對李淵嫡妻竇氏的幾個兒子來說恰如其分。但比較起來,又有長有短。太子李建成酷肖乃父,有世襲子弟浪蕩不羈的作風,陰謀多於陽謀,猶豫萎縮多於勇猛果敢。齊王元吉是一員虎將,但粗魯無謀。秦王世民則勇謀兼備,穩重果敢。在戰場之上,他身先士卒,不避石矢。對待下屬深仁厚澤,善於恩威兼施,英才賢士,濟濟一堂。自高祖太原起兵以來,虧他獨當一麵,身經百戰,高祖才有天下,功勞卓著。也正因為如此,太子建成對他心存猜疑。他知道秦王決不會甘居其下,做一個安享清福的藩王,而且秦王周圍的那幫猛將謀士也都不是無能之輩。為此,太子乃與其弟齊王結盟,許以“太弟”之諾,增加自己的勢力,一麵謀之於高祖身邊的寵姬,讓她們在枕邊進秦王的讒言。秦王世民既被太子忌恨,又時常被高祖指責,心不能安。他知道,如果向太子稱臣終不逃一死,藩王做不成,還要禍及妻妾子女,隻有態度強硬這一途。況且他英才蓋世,豈能低頭!

這時唐朝雖已建立八年,但秦王仍還沒有從馬背上下來過安樂的日子。武德八年,突厥頡利可汗入寇,秦王奉命與李靖等幾路出擊抗敵。突厥兵一聞秦王、李靖之名,非常害怕,於是結盟而退。秦王再立大功,威名更著。太子建成與齊王元吉更是嫉妒,數次欲害世民。高祖昏睬不明,反倒斥責世民。武德九年六月初,恰聞突厥再犯,太子為掌兵權,薦齊王將兵北伐,並密謀在為齊工餞行時襲殺秦王。秦王的妻弟長孫無忌及手下大將尉遲恭等力勸秦王早定大計,先發製人。秦王心中躊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