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元吉請調尉遲恭為先鋒,以翦除秦王羽翼。高祖同意了。尉遲恭與長孫無忌立即告訴世民,並催促道:“大王倘不早決,禍在目前了。”世民對這樣的行動還是下不了決心,說道:“手足之情,何忍下手?”
這時,有人前來告密,說太子他們已準備動手,襲擊秦王。李世民這時才最後下定決心,並與房玄齡、杜如晦定下密計。
公元626年七月二日,世民與尉遲敬德早早遣兵調將,守住早朝的必經之路玄武門。太子建成、元吉對此毫無所知,把衛兵留在玄武門外,徑直入朝,既見秦王持箭以待。已是逃避不及,建成被李世民射殺,元吉亦為尉遲恭殺死。之後,尉遲敬德等人將兵擊敗東宮和齊王府衛隊,殺死建成、元吉諸子。
至此,高祖無可奈何,被迫降下手敕,令諸軍受秦王處分。旋立秦王為太子,下詔凡軍國事務悉委太子處決。八月,高祖自稱倦於政事,禪位於太子,自稱“太上皇”。李世民即皇帝他,史稱唐太宗。這一年武則天還不到兩歲,還懵懂不知,懂事後才聽父親談起過這一事變。
唐太宗即位後不久,即把外任的高祖舊臣召回朝廷,大概是怕他們對自己發動政變的舉動會不讚成,在外地會成為致亂的禍患。都督李孝恭,長史武士彠均在被召之列。回長安後,武士彠的職名無考。大抵因為武士彠並無怨言,而且對新皇帝很是擁戴,貞觀二年,武士彠即被外放到蜀中任利州都督,署理數州軍事及本州政事。
此前的貞觀元年正月,利州都督李壽不滿太宗的政變行動,伺機謀反,被太宗捕殺。十二月,上任還不滿一年的都督李孝常在長安朝覲時,同監門將軍長孫安業私下發泄對新皇的不滿,甚至“互說符命,謀以宿衛兵作亂”,妄圖取太宗而代之。事發被誅殺。太宗初掌朝綱,即有宗族兄弟謀反。這使他對這些人不能信任。於是,就提升似乎很擁護他的這位忠厚人武士彠為利州都督。
唐初,都督之職是大員身份,許多名將如李靖、李孝恭、王君廓及高祖的諸子侄等都擔任這種職務,幹係重大。在唐初地方機構中,道為第一級,全國共分為十道,道轄諸州,設行台進行管理,後即撤行台,派黜陟使或觀風俗使分巡各道。但道隻是依山河形勢劃分,並非行政區域,巡行使之官不是常任之官,而是派朝中大臣臨時充任。州為第二級,州設刺史,而在重要的州則設都督一職,轄數州之軍事及本州政事,地位比刺史高,又是常任之官,因此實為地方大員。
武士彠在利州任職四年,頗有政績。武則天也在四川度過了她的四至七歲的童年。關於這段孩童時代的情況,史書、筆記中有過一些記載,但大多是後人根據官場和民間傳說謠言編錄的,其中包含對這位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女皇帝在別人想象中應該會有的童年生活的揣度。在深信符命、巫術的中國古代,出了這麼一位女皇帝,人們自然認為這是命運的安排,這種既定命運必定通過某些征兆向人們預示出來。
據某些記錄,武則天生於利州。利州有山名黑龍山,有水名黑龍潭,傳說楊氏在夢中與黑龍相交而生下武則天,這一傳說在武則天當皇帝以後就已產生,李商隱也聽說了此事,寫下了“感孕金輪所”的詩歌題注,後來南宋人馮倓在《登烏龍山》詩中也有“黑龍之精鍾女武,禍胎於周易唐王”的句子。在利州皇澤寺的各代寺碑上也有此說。據此今人有的認為武則天生於利州,有人認為武則天在皇澤寺出家為尼。其實,古時候的種種謬傳,其真意是說明武則天童年的特異而已。武則天在利州生活達四年之久,其母親楊氏又信佛,武則天必定常隨母親到古寺拜佛遊玩,因此有關傳說與記載也就不是完全的捕風捉影了,按古人的思維模式,這樣很是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