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漂泊童年(2)(2 / 3)

武則天的各種才能的習得與她童年所受的教育和母親的熏陶有很大關係。唐初的教育,與後世完全為科舉而讀書有不同之處,既讀經史,學詩文書法,還重禮、樂、騎、射等全麵的才藝。武則天天性聰穎,性情活潑。在母親的影響和教育之下,對詩文一體法很感必趣,她的書法楷、草兼備,雖不十分傑出,但也韻味十足,自成一體,堪稱佳品。她對音樂的天賦也高。因此後來入宮為才人後寫下了許多祭祀用的配曲歌詞。同時武則天也是一個脂粉氣較少的淘氣頑童,時常讓父親的侍衛教她騎馬射箭,騎術高超,這也是她時常穿男孩服裝的重要原因。

在父親有空時,武則天喜歡坐在父親的膝上,翻看父親寫的奏疏和保存的詔敕文件,愛擺弄父親的官服,問一些朝議方麵的事,好奇心強。有時也纏著父親要他講追隨高祖、太宗打天下的往事,聽得津津有味。在高祖、太宗之中,她還是最崇拜太宗,在她童年的記憶裏,唐太宗是她心目中的偶像英雄。她設想各種唐太宗的樣子和舉止,這一影子又通過她後來人宮侍奉太宗十多年而具體化,成為一個活脫脫的英明君主形象。後來她輔佐高宗和對皇子們的要求無不以太宗作為榜樣,希望他們父子都能像太宗那樣治國愛民、駕馭臣下、威服四夷,以留芳後世。也可以說她自身的言行思維裏也有太宗深刻的烙印。

貞觀五年,唐太宗下令裁並都督府,利州都督府也在被撤之列。因此又調武士覆到唐朝四大都督府之一的荊州任都督。七歲的武則天隨父母、哥哥、姐姐以及在利州出生的妹妹前往荊州。

荊州是物產豐饒、人才薈萃之地,比利州的生活環境要好,這有利於武士彠的多病之身,也有利於武則天姐妹的教育。可是,武士彠由於哮喘,身體反而越來越差。

貞觀九年五月,從長安傳來太上皇李淵去世的消息。這一消息對非常忠於高祖的武士彠來說無異於雪上加霜。因為悲傷過度,武士彠病情加重,終於嘔血而死。其時,武則天年僅十二歲。

武士彠死亡的消息傳到長安,唐太宗李世民非常感傷。他認為武士彠堪稱是盡忠皇上的典範。據他後來對武則天說,他在武都督病重期間,曾派宮廷名醫前往診治,因途中受阻而無法成行。太宗對臣下的功過是非是直言不諱的。對高祖舊臣,他最信賴劉文靜,所以一上台就為劉文靜辯誣平反。他最忌恨善於逢迎的裴寂,所以盡管裴寂位列三公,但貞觀三年太宗就貶逐了他,指斥他為“武德時政刑紕繆”的禍患。而對武士彠,他既沒有重用,也不加貶斥,這就是因為他了解武士彠的德行才幹,穩重實幹而無大才。武士彠在荊州任上嘔心瀝血,他曾下詔褒獎說:“公比潔冬冰,方恩春日。奸吏豪右,畏威懷惠。善政所及,祥杜屢臻:白狼見於郊垌,嘉禾生於隴畝。其感應如此!”此敕稍過譽而不模糊,與對身邊重臣的評價就不一樣。如對魏征的死他說是失去了一麵鏡子,何其生動具體。這是因為武士彠畢竟是高祖舊臣,能忠心耿耿,應當不吝惜褒獎安慰。

武士彠死後哀譽既不顯隆,也不卑下,就像他生前的地位和在他所忠心侍奉的皇帝心中的形象一樣。他沒有能陪葬獻陵,但太宗贈他為禮部尚書,諡曰“定”,特命歸葬文水,並委派並州大都督李勣監護喪事。“定”這個字對武士彠的人品才幹可謂恰如其分。

在大唐皇室和大多數重臣心目中,武士彠就如一匹老馬,他死了,大唐照樣子要運轉。但對武家來說就遠非這麼簡單。對出身低微之家來講,在朝為官者就是家庭的棟梁,他一倒,家就垮了,一家人就會由官屬變成平民百姓。對幼小的子女來講,父親則是一棵溫情的大樹,樹倒了,就無所庇護了。武則天姊妹中,大者尚未出嫁,小者還在童稚,父親一死,無論從哪方麵來講都是一場大考驗。元慶、元爽還可以功臣之後的名義托蔭授官,但對女兒們來講,何處是歸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