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漂泊童年(2)(3 / 3)

背著這一家庭的大轉折帶來的悲傷,楊氏母女隨元慶、元爽兄弟扶柩返原籍文水。從荊州到並州,有數千裏之遠,以馬車和馬匹代步,他們一路晝行夜宿,走走停停,還要應酬沿途官府的吊喪。這一路淒慘的心境竟與沿途的下層人民的處境找到了共通之處,震動了武則天的心靈,好奇心淡化了她的悲哀。

貞觀九年時,大唐穩定未久,中原的社會經濟還沒有回複到隋時的水平。正如魏征所說:“戶口未複,倉廩尚虛,灌莽極目。”戰亂中流徙的農民剛剛回複到田疇之上,辛勤耕耘,以求溫飽,還要承擔租庸調各種負擔,又加貞觀頭三年大災荒,所以生活還很艱難,沿途乞丐不少。行至山西境,武則天見有布衫檻褸者跪地行乞,終於忍不住問母親:“娘,前年聽我爹說過,中原富庶得很。在父親收到的詔敕中還有‘倉廩足實,黎民安樂,外戶不閉’的話。在荊州府衙裏也沒見著這麼些乞丐,我還信以為真,怎麼這一路的百姓並不富足,還有人乞討呢?我真弄不明白。”

楊氏說:“荊州都督府衙裏盡是官員們往來之地,哪有乞丐?出了州縣衙門,還不都是這個樣子。本朝初年,在長安逃避兵荒馬亂的時候,連長安都沒有番薯吃,餓殍遍地,傷兵、難民到處都是。你哪裏知道這些事。”

武則天不解地說:“現在不是英明之君?我想一定是府衙裏的那些官員們克剝百姓、糟蹋皇恩了。不知皇上可否知道這些情形?如果知道,殺了他們才好呢。”

姐姐也說:“爹爹也是府衙裏的人,那他也是貪官嗎?!”武則天說:“爹爹當然不是,他是好官,懲辦為富不仁的人,病得那麼重,還考察民情。這事皇上都知道。”

楊氏聽他們談起老爺,免不得又傷心起來,淚如雨下。武氏姐妹見了,不再爭吵,又沉默而行。不過,這一路的所見使武則天大開眼界。在官衙裏住著,讀書騎馬,無憂無慮,可從沒見過外麵的世界,對貧富之分別可以說一無所知。這一路所見所聞所感,印在了她的腦海裏。

在她執政以後,經常考察民情,重視農桑,又殺了一批又一批貪官,不完全是一種手腕,還是有一種重民生的理念支配的。

走了一個多月,武家人才到並州境。武士彠的葬禮很氣派,但除了朝廷使者和並州、文水的官員外,從京中往來的達官貴戚卻了無幾人。長安還像在荊州時那樣遙遠。這些人不來光顧喪禮情有可原,但楊氏有一種孤寂感,一種人走茶涼的感覺。葬禮之後,李勣也不再露麵,他有北禦突厥、內鎮諸州之任,又與武士彠素無瓜葛。州、縣官吏們也不再像荊州時那樣趨奉如蠅。這一切使武則天一家感到了由官屬到平民的殘酷轉變,也使他們接觸到了老百姓的生活情狀。元慶、元爽為父守製在家,但對楊氏母女不理不睬。楊氏母女趕到長安投親。到長安不久,武家長女出嫁賀蘭家。等待武則天的也將是待聘出嫁的命運。如果不是一個本不很誘人的機遇出現,她也許像眾多有才華的婦女一樣,永遠埋名於深閨之中。這次機遇就是奉詔入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