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絕色才人(1)(1 / 2)

在武士彠離開人世時,其前妻相裏氏所生的兩個兒子元慶與元爽,都先後做了官;楊氏所生的三個女兒,長女已嫁給越王府法曹參軍賀蘭越石,次女武則天與三妹年紀還小,與母親楊氏相依為命。楊氏本出身於大家閨秀,從小知書達禮,博通古今,“學標天縱,開道德之清關;業契生知,入文章之妙境”。據說她曾撰寫過一篇文章,藏於屋壁之中,其意“當使惡無聞於九族,善有布於四方”。文化素質較高的楊氏自然會給武則天以良好的影響與家庭教育。所以盡管武則天作為一個女孩在當時沒有入學就讀的機會,但由於其母楊氏的諄諄教誨,使得武則天“素多智計,兼涉文史”,成為一個聰慧、又具有一定文學與曆史修養的女孩子。

也許是血緣關係或是其他什麼原因,武則天姊妹與同父異母兄長元慶、元爽總是格格不入,平時元慶兄弟對其繼母楊氏也不以禮相待,當然對武則天也是不冷不熱。不僅如此,就連武士彠的侄子惟良、懷遠也對楊氏另眼相看,這使得楊氏孤兒寡母在日常生活上很不愜意,而且也耿耿於懷。可是兩年之後,武則天卻出人意外地被唐太宗選入宮中,這不僅是她一生的重大轉折,也給楊氏與武氏家族的飛黃騰達帶來了新的機遇。

公元636年七月,唐太宗的長孫皇後去世。長孫皇後與唐太宗是結發夫妻,在大唐草創時期,唐太宗戎馬倥傯,長孫皇後是有名的賢內助;在唐太宗君臨天下之後,長孫皇後建言行事,諍言進諫,又是一個良佐。一次,唐太宗在朝廷上遭到宰臣魏征的廷諍,他一時接受不了,回到後宮仍是餘怒未息地說:一定要殺死這個鄉下人。長孫皇後問是誰,太宗回答說魏征在朝廷上直言極諫,不給我麵子,當眾羞辱我。長孫皇後聽了,立時退下,換上朝服,站在庭中相賀。太宗一時不明其意,驚問其故。長孫皇後說:“妾聞主明臣直;今魏征直,由陛下之明故也,妾敢不賀!”唐太宗聽了哈哈大笑,剛才那股怒氣立時消了。所以長孫皇後死後,太宗悼念不已。長孫皇後生前曾親自采編古代婦女得失之事,撰成《女則》三十卷,死後。有人將《女則》奏上,唐太宗看了,更是悲慟萬分:“皇後此書,足以垂範百世。朕非不知天命而為無益之悲,但入宮不複聞規諫之言,失一良佐,故不能忘懷耳!”

長孫皇後的去世,使唐太宗失去了一位賢內助與良佐,再也難以遇上像長孫皇後那樣的知音了。所以當他早朝後回到宮裏,心裏一時感到空蕩蕩的。他想將寵妃楊氏立為皇後。楊氏本唐太宗四弟元吉的妃子,長得明眸皓齒,國色天香。“玄武門之變”時,元吉被殺,太宗遂將楊氏納入後宮,倍加寵愛。這時長孫皇後已死,皇後位闕,即欲立楊氏為皇後。為官耿介的魏征出麵反對說:“陛下方比德唐虞,奈何以辰贏自累!”

辰贏名懷贏,是春秋時秦穆公之女。當晉公子圉人秦為入質時,秦穆公將女懷贏嫁給他做妻子。圉逃歸時,懷贏不從。後來圉弟晉公子重耳流亡到秦,秦穆公為他娶妻五人,其中包括懷贏在內,並改名為辰贏。於是辰贏嫁與重耳兄弟二人,成為後世的笑談。魏征規勸太宗說,陛下正要與唐堯、虞舜比功德,豈能以弟媳為後,以成為累贅。太宗聽了,就取消了這一做法。

唐太宗即位之初,勵精圖治,如今事業漸成,文治武功都赫然,過去的銳於進取之心已漸漸懈惰,驕慢之心開始萌生。這時,有人向他推薦說,已故都督武士彠的二女兒長得如花似玉,可以備禦後宮。於是在公元637年十一月,芳齡十四歲的武則天正式奉詔入宮。

美人入宮侍奉天子,固然是錦衣玉食,尊貴悠閑,令人向往,但這隻是問題的一個方麵;另一個方麵則是“後宮佳麗三千人”,多以萬計,能像楊貴妃那樣“三千寵愛在一身”的當屬鳳毛麟角,多數是入宮後得到皇帝的一二日寵幸也算是福星高照、三生有幸了。因此多數宮女是“一入深宮裏,年年不見春”。多少妙齡佳人白天寂寞地坐守空房,有一種不可言狀的清冷與孤獨;到了晚上,又在“鴛鴦瓦冷霜華重,翡翠衾寒誰與共”的哀歎聲中輾轉反側,夜不成寐,為受冷落而流淚。她們就像一朵朵綻開的鮮花,無人欣賞,隻好痛苦地凋謝。就這樣,一次又一次地重演“宮怨”的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