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高宗在感業寺行香時,雖然與武則天悲泣流淚,共同訴說了離愁別恨,但還沒有立即把武則天接入宮中。但時隔不久,由於王皇後與蕭淑妃之間爭風邀寵的鬥爭。高宗一時沒能做的事,卻出人意外地由王皇後替他完成了。
王皇後是並州祈縣人,南北朝以來的名門望族。她是北齊尚書左仆射王思政的孫女,其從祖母同安公主是唐太宗的姑奶奶。她從小就有著良好的文化素養。溫順善良,又有傾國之貌。早在高宗做晉王時,同安公主見王氏溫文爾雅、俊美標致,便告知了唐太宗,得到應允後,納為晉王的妃子。後來晉王被立為太子,又即位做了皇帝,王氏也隨之由王妃成為皇後。自然,王氏家族也很快得到榮華富貴。在王氏被立為皇後不久,其父王仁祐由陳,州刺史封為特進、魏國公,死後又追封為司空。其母柳氏,也被封為魏國夫人。
王皇後論姿容與為人處事。無可挑剔。但最大缺點是她不能生育。她雖與高宗結發為夫妻達七八年之久,並一直受到寵愛,但至高宗即位時,尚未生子。就一般情況而言,皇帝一旦即位,很快就要冊立太子,以便後繼有人,確保政局穩定。因此,這使得要傳宗接代、以保李氏皇統的唐高宗對此不太滿意。這時,風姿綽約、楚楚動人的蕭淑妃卻乘虛而人,漸漸博取了高宗的寵愛。蕭氏早在高宗為皇太子時被納入東宮,封為良娣,也多次受太子所寵幸,為他先後生下一子二女。高宗即位後,她晉為淑妃,蕭淑妃的兒子叫素節,先被封為許王,這是她手中的一張王牌。因此蕭淑妃欲乘王皇後愛弛寵衰的機會,躋身於皇後寶座。王皇後很快發現了她的用心,於是二人明爭暗鬥越來越激烈了。
唐高宗從感業寺行香回宮後,並沒有對王皇後提及武則天的事,但不知是哪個快嘴的侍女向王皇後報告了皇帝與武則天在寺中互相感泣流淚的事。因此王皇後知道高宗仍然眷戀著武則天,便有意把武則天接回宮中,一來可以討得高宗的歡心,二來可以用武則天來離間高宗對蕭淑妃的寵愛。主意打定,就秘密派人讓武則天蓄發,做好入宮前的準備。因為皇帝絕不會把一個光頭尼姑接入宮中,冊為妃嬪的。因為這樣做,太有傷大雅了。
於是,王皇後暗中派人到感業寺,讓武媚娘蓄發,以待入宮。她還在正宮安排下武媚娘的住處。隨後把這一安排告訴高宗。高宗果然心花怒放,對王皇後的態度也熱情了許多。
武則天在寺中得到皇後要接她進宮的消息,既高興又震驚,她沒想到皇後是一個非常寬厚的人。但武則天也感到這中間似乎另有意味。她從高宗當時要接她進宮的為難表情裏看得出皇後這一關是很難通過的,而現在卻這麼輕而易舉地過了這一關。她身為尼姑,又是先皇的侍女,自己的命運自己太不容易控製了因此即使進宮,自己得小心些為是。她對後宮的鬥爭曾是熟悉而又厭惡的。她告訴自己,為求自己和腹中胎兒的安全,對皇後要百依百順,力求通過皇後先站穩腳跟,待了解了宮中形勢,才自處了。
不久,果然宮中來了人,把武氏打扮梳妝了一番,用一乘小轎悄悄地把她接回宮中。在正宮,王皇後笑臉相迎,武氏忙跪下行禮:“臣妾叩見皇後娘娘。”王皇後答禮不迭,笑吟吟地問寒噓暖。
武則天忙謝道:“臣妾動勞娘娘心神,不勝感愧,娘娘的大恩大德,臣妾永生難忘。還望娘娘恕臣妾之罪,加以教導。”說著,又拜問魏國夫人柳氏。柳氏略讓一讓,一句話也不說,麵容冷漠,她從內心裏瞧不起這個先皇侍女、小小的尼姑。
王皇後立即打破尷尬,說道:“姐姐不必拘禮,今後但以姐妹相處。有姐姐陪伴,哀家就多個知心人說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