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她決不甘心失敗,武昭儀要與淑妃奪她的後位沒有那麼容易,她在朝中有大臣支持。為此,她找來舅父柳奭商議對策。柳奭這時已是中書令,兼修國史,威勢赫赫。他從魏國夫人柳氏和皇後口中得知武昭儀受寵,他已是不快,而現在蕭淑妃生了兒子。如果重新得寵,會危及後位,特別是武昭儀正深得皇上寵愛,如再生個兒子,皇後的處境就更艱難了。他認為要穩固後位,必須趕在武昭儀生子之前確立太子。太子之位一定,蕭淑妃、武昭儀就無所作為了。
後宮裏後妃之間的激烈競爭,當然不可避免地要影響到外朝。一些大臣也聽說王皇後與武昭儀之間的明爭暗鬥。這事引起了王皇後舅父中書令柳奭的不安。柳奭原任中書舍人,因外甥女王氏選為太子妃後,他擢任兵部侍郎;王氏立為皇後。他又曆中書侍郎進為中書令。可見他以前的遷升與王皇後有著直接的關係。既然這樣,那麼他以後的榮辱也必然與王皇後的寵與衰有著密切的關係。這時,他見王皇後仍是不孕,而武昭儀已經身懷六甲,如果武昭儀生個皇子,必將被立為太子,那麼王皇後將敗局已定,縱有回天之力也難以變動。如果能在武昭儀產前,讓王皇後收養後宮一皇子,立為太子,就可以捷足先登,得以穩固皇後地位。即使武昭儀生了皇子,生米已做成熟飯,也很難更立武昭儀的兒子為太子。算計已定,便悄悄地開始了地下活動。
經過比較,柳奭選定了陳王李忠。李忠字正本,後宮劉氏所生,是唐高宗的長子,也是高宗被立為太子後進入東宮所生的第一個兒子,當時為了弄璋之慶,還在弘教殿宴會文武百官。唐太宗也深為有第一個皇孫而興高采烈,所以當大家觥籌交錯、歡暢痛飲之際,太宗突然來到了宴會上。他對眾朝官表示歉意,說近來王業漸好,不是因我貪一杯酒而唐突了眾卿宴會,朕初有此孫,喜不自禁,故與卿一起宴樂。在酒酣時,太宗還率先起舞,於是文武百官也紛紛離座起舞,盡興而罷。可見太宗與高宗都非常喜歡這個小皇子。但是。因為他不是高宗正經後妃所生,至今已十幾歲了,盡管王皇後無子,卻不能立為皇太子。
柳奭借入後宮的機會,勸說王皇後立陳王李忠為皇太子,並說李忠生母出身低賤,他要是被立為太子後,必然會投向王皇後的懷抱,這在後宮情場雙方鬥爭的天平上,無疑能給王皇後加上一個沉重的砝碼。王皇後欣然同意了。
在征得王皇後的應允之後,柳奭又在外廷進行了一些活動。太尉長孫無忌、尚書右仆射褚遂良為顧命大臣,在朝廷中舉足輕重,於是他先找劍長孫尤忌與褚遂良,說應該早立太子,並認為陳王李忠是合適的人選。在征得他二人的同意之後,柳奭又向侍中韓瑗、尚書左仆射於誌寧等大臣說明了這一情況,他們也都表示同意。因為通常都是在皇帝即位不久即確立儲君,這樣不僅可以使皇他後繼有人,而且名分已定,也可避免諸皇子爭奪儲位的鬥爭。因為自創唐以來,在唐高祖時發生了玄武門事件;在唐太宗時又有太子承乾與魏王李泰的爭奪儲位的鬥爭,諸皇子互相殘殺的場麵,對這些大臣來說還都是記憶猶新的。所以柳奭冊立陳王李忠為皇太子的提議很快得到了朝中諸宰臣們的一致同意。
在中書令柳爽的鼓動下,由顧命大臣長孫無忌和褚遂良出麵,奏請高宗立陳王為皇太子。高宗認為,陳王李忠雖非皇後所生,但畢竟也是自己的長子,於是便批準了長孫無忌等大臣的奏請。公元652年八月二日正式下詔,立陳王李忠為皇太子,並大赦天下。接著又以左仆射於誌寧兼太子少師,右仆射張行成兼太子少傅,侍中高季輔兼太子少保,侍中宇文節兼太子詹事。高宗以於誌寧等宰臣為太子的師傅,組成了一個較強的輔佐太子的班子。
柳奭等大臣謀立陳王為太子的做法,的確是在武昭儀前進的道路上設下了一個很大的障礙。因為朝廷以顧命大臣長孫無忌與褚遂良為首的整個宰相班子一致讚成,如果武昭儀或唐高宗再有改立皇後與太子的表示,必然會招致當政大臣的一致反對,其難度之大也就可想而知了。
但是武昭儀並不肯善罷甘休。這十幾年坎坎坷坷的曆程不僅豐富了她的閱曆,增長了見識,而且也磨煉與造就了她那堅強不屈的個性。她將會不顧一切,頑強地同自己的情敵進行艱苦的鬥爭,甚至不惜拚個魚死網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