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智多謀的武昭儀以巨大的代價終於戰勝了王皇後,但真正要榮登皇後寶座仍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此事也必然像一塊巨石投進水裏,在朝廷內外掀起一場軒然大波,成為朝野上下議論的一個熱門話題。
唐高宗雖然有意廢掉王皇後,立武昭儀為皇後,但在這一廢一立的過程中也是困難重重,步履維艱的。主要有以下幾個難題:
其一,王皇後出自名門望族。當時社會上重門第,尚閥閱,婚姻多以士族門閥為上,立皇後也非常看重門第。而且是太宗在世時給高宗選定的妃子,現在並沒有什麼重大的過失。高宗雖認定王皇後是扼殺小公主的凶手,但一般朝臣卻不這樣認為,這從在廢立皇後的爭論中,竟無一人把此事作為廢除王皇後的罪證可以得到佐證;
其二,武昭儀出身寒賤,寒門出身的人在社會上仍受到輕視。而且武昭儀還做過唐太宗的侍女,又曾到寺院裏做過尼姑,社會輿淪認為,立這樣一個女人為皇後,會有失朝廷之大雅;
其三,在柳奭等大臣的勸說下,高宗已經立陳王為皇太子。現在武昭儀繼生下長子李弘之後。其次子李賢也降臨人間,她已有兩個皇子,若廢掉王皇後必定另立太子,以長孫無忌、褚遂良為首的元老重臣當然是難以接受的,必將會遭到激烈的抵製。
盡管困難很大,但武昭儀決不會知難而退,她已經忍痛將親生幼女的生命做了賭注,如今不達到目的,是絕對不會就此罷休的。她在冷靜地觀察,審慎地決定下一步的行動。
在朝廷大臣中,太尉長孫無忌是一個關鍵性的人物。他早年曾跟隨唐太宗打天下,南征北戰,功勞很大;後來又輔佐太宗治理天下,倍受重用。所以當太宗駕崩前,又把後事托付於他。至此,長孫無忌已是三朝元老,又是高宗的舅父,德高望重,而且位極人臣,在朝廷中是個舉足輕重的人物。武昭儀認識到,如果能打通他這一關節,其他事情也就迎刃而解了。於是決定先從長孫無忌這裏下手。
公元654年十一月的一天,高宗與武昭儀帶著厚禮,親自到長孫無忌府上拜訪。皇帝駕臨大臣的府第,自然是一種特殊的榮譽。盡管長孫無忌是皇帝的舅父,這種情況也是很少見的。因此,長孫無忌全家受寵若驚,即刻舉家出迎,並舉行盛大家宴,熱烈歡迎高宗皇帝的光臨。
在宴會上,武昭儀在舅父、舅母麵前笑容可掬,卑詞謙恭,十分殷勤。大家一再舉杯,宴會上洋溢著熱烈、歡快的氣氛。在酒酣極歡的時候,高宗又當眾封長孫無忌寵姬所生的三個兒子為五晶朝散大夫,武昭儀也趁機獻上帶來的十車金寶綿帛的厚禮,以討得舅父的歡心。長孫無忌全家拜伏在地,以感謝皇恩。
在這種良好的氛圍中,唐高宗才提到正題,從容地說起王皇後最近的所作所為令皇帝大失所望的話,還強調說,莫大之罪莫過於絕嗣。王皇後不能生育,武昭儀已生下兩個皇子,言外之意是說應該廢掉王皇後,立武昭儀為皇後,以確保李氏後嗣有人。但是這位倔強耿介的國舅長孫無忌雖然接受了皇帝對兒子的封官,也收下了十車金寶繒帛,但在原則問題上還是不願妥協。他對高宗講的那些話好像是沒有聽見,竟所答非所問地用別的話題給岔開了。這使得唐高宗與武昭儀大失所望。結果是不歡而散,兩人隻得悻悻而歸。
武昭儀與高宗的此次之行,雖然碰了一鼻子灰,但她仍不死心。事後,又讓其母楊氏三番五次到長孫無忌府上去求情,而長孫無忌卻毫不動心,一次一次地給回絕了。
這時,也有個別的朝官為順從皇帝的旨意,贏得武昭儀的歡心,主動去太尉府求情說好話的。禮部尚書許敬宗就是這樣的一個人,他曾多次勸說長孫無忌不要固執己見,卻遭到長孫無忌的嚴厲斥責,討個沒趣,感到有點灰溜溜的。
武昭儀見通過正常的途徑難以達到目的,於是便又心生一計。公元655年七月,她再次對王皇後落井下石,誣告王皇後與其母魏國夫人柳氏在後宮做厭勝之術。厭勝術是一種巫術,通常是先做一個木頭人,身上寫著被咒人的姓名,心上釘著一顆釘子,把它埋在地下,然後念起咒語,以詛咒某人。被詛咒的人馬上會感到頭暈目眩,心似刀攪一樣痛。這種旁門左道之術在皇宮裏一向是被嚴加禁止的。武昭儀在王皇後居住的庭院裏事先埋下了木頭人,作為王皇後與柳氏做厭勝術的罪證。王皇後仍是有口難辯,難以自明。高宗認為這種妖術是大逆不道,敕令王皇後母柳氏從此不準再進入後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