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皇後的舅父柳奭也受到了株連。同年八月,唐高宗罷免其吏部尚書的職務,貶為遂州刺史。當柳奭行至扶風時,慣於迎合天子意旨的岐州刺史於承素又誣奏柳奭泄露宮禁機密,因此又將他貶為榮州刺史。
這樣,王皇後母柳氏不得入宮,舅父柳奭又罷去官職,貶為榮州刺史,已經失寵的王皇後已完全處於孤立無援的境地。
唐高宗見武昭儀一時很難取得皇後的位置,為了表示對她的特殊寵遇,要冊封她為宸妃。宸,北極星所在為宸,後來借指帝王所居。又引申為王位、帝王的代稱,與“後”字同義。但是唐製,後宮有貴妃、淑妃、德妃、賢妃,都相當於外廷的一品官,在此以前尚未有宸妃的女官號。高宗特設宸妃,其意是宸妃位於四妃之上,名義上不是皇後而實際上卻是皇後之位。高宗的這一提議卻遭到了新擢為侍中的韓瑗、中書令來濟的反對,他倆規諫高宗說:“帝王嬪妃,自有恒數,今若別立妃號,臣等竊以為不可。”高宗見宰相反對,自己又沒有正當的理論根據,便不再堅持自己的意見。於是,立武昭儀為宸妃一事也就此告吹了。
唐高宗廢立皇後一事,不僅在後宮裏鬧得翻江倒海,在外廷也是沸沸揚揚,武昭儀是寒門新貴出身,其父死得早,因此得不到元老大臣的擁護,但卻意外地得到幾個地位不高、而且在政治上失意分子的擁戴,中書舍人李義府就是其中的一個。
李義府為人狡詐,貌似溫良恭順,與人說話時必滿臉堆笑,心裏卻十分陰險狠毒,因此人們都叫他“笑裏藏刀”;又因他以柔而害物,也稱他為“李貓”。太尉長孫無忌厭惡他的行為不端,將他貶為壁州司馬。敕令還未到門下省審議,李義府卻暗中得到了這一消息,一時慌亂,不知如何是好,便向其同僚王德儉問計。王德儉是許敬宗的外甥,人長得瘦弱而多智謀,並善於揣度人事,是個詭計多端的人。他見李義府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一樣,便給他出謀劃策說:“如今武昭儀倍受恩寵,天子欲立為皇後,惟恐宰相有駁回,正猶豫不決。如果你能上疏建議冊立武昭儀為皇後,就能轉禍為福,富貴也就不可限量了。”
李義府聽了,立時心領神會,當天晚上就代替王德儉在朝堂值宿,利用這一機會,搖動筆杆,迅速寫了一封奏表,著符為民請命的旗號,奏請廢王皇後,立武昭儀為皇後,以合萬民之心。寫完奏表,即連夜叩響閣門,將奏表遞了上去。
唐高宗正苦於得不到眾臣的支持,卻意外地得到了中書舍人李義府的奏表,請立武昭儀為皇後,真是喜出望外,當日即召見了李義府,又談論了一些關於廢立皇後的事宜,李義府憑著他的三寸不爛之舌,說得唐高宗如釋重負,當即賜給他珍珠一鬥,以示嘉獎,並廢除了貶為壁州司馬的詔書,留居原任。武昭儀也暗喜得外廷的支持,又秘密派人對他慰勞勉勵一番,不久,即破格將他擢為中書侍郎。
李義府因為出麵奏立武昭儀為皇後,由貶官而變為升遷,這給一些人很大的誘惑。於是衛尉卿許敬宗、禦史大夫崔義玄、中丞袁公瑜等,“皆潛布腹心於武昭儀矣”。
許敬宗本是南朝以來的士族,從小善於寫文章,唐太宗聞其名,召為文學館學士,後來任著作郎,兼修國史,他曾對家人說:“仕宦不為著作(郎),無以成門戶。”不久改為中書舍人。因為在長孫皇後舉喪時,平時相貌醜陋的歐陽詢身著縗服後,形容更加醜陋可笑,他一時控製不住,便哈哈大笑起來。這笑聲被禦史聽到,即彈劾他大不敬,因為在舉朝哀悼時,他卻放聲大笑,太有失體統了,遂被貶為洪州司馬。後來升任禮部尚書,又因嫁女多收了彩禮,又被彈劾貶官。現在好不容易才爬到衛尉卿的位置上,為了邀寵固位,也支持立武昭儀為皇後,不久也升為禮部尚書。
同年九月,長安令裴仁偷聽說將立武昭儀為皇後,認為國家從此就要遭殃了,便與長孫無忌、褚遂良私下議論此事。不料此事被禦史中丞袁公瑜聽到,便將這一情況報告給武昭儀號楊氏,於是很快將裴仁儉貶為西州都督府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