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煩惱與快樂的鬥爭中,人們犯下了同樣的錯誤。直至今日,“人”在世界上獲得了空前至高的地位,即便如此,煩惱仍然是人們生活的最大部分,甚至還有變本加厲的趨勢。

我們並不打心底地憎恨“煩惱”(相反,有些人恰能以享受“煩惱”為樂),然而,“煩惱”往往會把一個人推到墳墓的邊緣,稍加打擊,便一骨碌滾了進去。

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在53歲時便患了神秘的消化病症,頭發全掉光了,甚至連眼睫毛都一根不剩,為他寫傳記的約翰·溫克勒說他“活象個木乃伊”。馳聘沙場,風光無限,卻終日缺乏起碼的安全感。他擁有大筆財富,卻疲於扞衛、增長財富。憂慮煩惱使他53歲時便被判了“死刑”。

死神之門已經向他敞開,回想驚心動魄的一生仍能感到那後怕悸動。他非常不情願地接受了醫生的建議。他退休了。他成立洛克菲勒慈善基金會,他盡力保持輕鬆愉快的心情。捐錢讓他感受到賺錢所無法獲得的滿足和愉悅,即使當他旗下的“標準石油公司”因《反托拉斯法》的頒布而被課以“曆史上最重的罰款”,他也隻是對他的律師說:“不要擔心,Johnson先生,我本來就打算好好睡他一覺,晚安!”而洛克菲勒的逝世,已經是45年後的事了。

這便是現代人的鬥爭方法:愛心、信心。唯其擁有愛心,才能捐巨款以慈善;唯其擁有信心,才能將重挫以談笑。

心靈處方:

記住,學會放棄煩惱,你便得到了“餘瑕”;學會放棄煩惱,你便釋放了緊張;學會放棄煩惱,你便獲得了快樂。

5.瑣事——放棄小事,才能留住快樂

別讓雞毛蒜皮的事捆住自己的手腳。

有一則相聲叫“糾紛”,簡言之,故事是這樣的:雨後,馬路上積了很多泥水,這時正值上班高峰期。故事的兩位主人公,一個趕著去買藥,一個忙著去上班,由於人車擁擠,買藥的沒留神,從上班的人身邊擦過去,弄髒了他的鞋和褲腿,繼續向前騎;“上班的”怒了,一把抓住“買藥的”要他賠錢和軋傷腳的醫藥費,言語過激,“買藥的”聽得不入耳,火氣一上來,兩人開始爭辯,最後吵到派出所,民警沒有立即調節,而是讓二人到另一間小屋裏等候,兩人靜靜地坐下來,心平氣和之後才清醒地回想事情的經過;“買藥的”開了腔:“這事最初是我不對,你的腳還疼嗎?”

“上班的”麵有愧色說:“不打緊,在這兒待了半天也活動開了。其實當初你要客氣客氣,也就用不著來這裏給民警添麻煩了。”“我是想道歉來著,可是當時你又是什麼態度。

你的話也相當不客氣呀?”“你得原諒我年輕嗎!”兩人走出小屋,向民警說明了事情的來籠去脈,歡喜地走出了派出所。臨別時,一個問另一個:“怎麼樣,兄弟還生我的氣嗎?”“哪兒的話,不打不成交,有空上我那兒玩去!”另一個回答,糾紛就此化解。仔細想想這個故事,如果我是那個軋別人的腳弄髒他的鞋子的人,我迅速地、坦白地、熱忱地承認自己的過失,謙遜一點,矛盾也就化解了。我自認為“如果你錯了,就迅速地承認”是一種比較聰明的做法,死不認錯反倒是多數愚魯之人的行為。

假如我們知道我們勢必要受責備了,先發製人自己責備自己,巧妙而委婉地陳述事實,你自我批評的誠懇和急切度將使他的憤怒和爭鬥性被消滅,也許他還會幫你開脫呢。這種方法的明智還表現在使你處於主動地位,在對方有機會說話以前,將他的批評轉成你的自我批評。這時,你是在聽自己的批評,不是比忍受別人口中的斥責容易了許多嗎?而且人都有自衛的心理,自我批評也是出於自身利益著想,故而言語之中少了誹謗,態度顯得誠懇。

“退一步海闊天空;讓三分風平浪靜。”這不僅僅是被動的退讓,從某種意義上說,更是主動的積極的辦法,用爭奪的方法,你永遠得不到滿足,但用讓步的方法,你可得到比你期望的更多。這裏強調一種取主動的行事原則,打比方,公園的石板路窄,兩人相向而行,兩人有過節,這次冤家路窄,一個人傲慢地說:“我從來不給傻子讓路!”另一個不慌不忙地說,“我向來給傻瓜讓路。”於是從容地繞道而行。這個故事與我講的中心議題似乎不相關,但我們可以依此類推,舉一反三,體會其中的方法。

如果你有分析力和判斷力,你會讚同我的。出了錯就迅速地主動地承認,死不認錯才是錯上加錯的笨法子,而且你會比我做得更好。

我們時常感慨生命的短促,卻成天為一些“小事”而喋喋不休;我們因“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發生最強烈的抗議,“行動”本身卻在為其作辯護。我們呼喊“活著太累”,卻不曾追究“累”之起因,那些毫無必要的“小事”象一片無盡的沼澤地,我們困在其中,越陷越深。

從鑽出母體的那一刻起,我們便開始了對“快樂”的不懈追求。然而當“蘇格拉底”不知趣地問人們:“快樂”是什麼?“快樂又從何而來?”時,我們便猶豫了。人生旅途上的長期跋涉,種種“微小”的磕磕碰碰,“累”得我們已無暇去思索這些原以為已很明了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