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讓我們來正視這麼一個現實吧:各種各樣的“小事”已讓我們活得太累。我們永不止息的對“快樂”的追求已迫不急待地要對“小事”作出“最後的審判”。

我們念叨著“小事”,其實對此卻仍是一知半解;我們習慣了原有的生活,因而對此的判斷已不犀利。當我們聽說牛頓因見“蘋果落地”而觸發了對“萬有引力”的發現時,他要我們首先確定一個目標,又或者說是自己生命的終極追求。之後要我們具備充足的知識,豐富的思考,因為所謂靈感的觸發,正是不斷的思考與藐視“小事”的“小事”碰撞的結果。

當我們對“別裏科夫”發出陣陣快意的嘲笑時,我們深深明白了“小事”的存在形式與本質。它使人們變得狹隘、暴躁、缺乏勇氣與活力。

放棄“小事”,我們需要勇氣和眼光以及寬廣的胸懷,這一切皆源自於對社會和生命的尊重與關懷。由此我們得到奮進的原動力和勇氣,並在此過程中,而獲得無以倫比的“生命體驗”。

就讓我們關懷起生命的終極吧!讓它貫穿我們生活的時空。因此,我們便獲得了寬容的胸襟,奮進的勇氣。生命不再因“小事”而累,煩惱不再成為生活的敵人;人生不再渺小無謂,充實而豐富中,我們體驗快感。

心靈處方:

不要去埋怨生活好累,而要放開心把碎事遺忘。

6.吃虧——小利是毒針,沾了要穿心

這是一個爭破了頭的社會。同事之間爭獎金,爭職位;老板之間爭生意;大官兒小官兒。

之間爭權力;名人之間爭地位;學生之間爭獎學金……

人人都在爭,不願意吃虧,但有幾個贏家

為人處世,最關鍵的就是明白自己在幹什麼,清楚自己的位置和方向。就好比兩條路,一條向南,一條向北向南的那條指向你的人生目標,然而卻充滿荊棘、坎坷;向北的那條指向虛無飄緲,但是路邊有鮮花和小草。你也許會覺得當然采鮮花勝過了走泥濘,但是走上了那條道的你可能輕鬆一輩子,但一直找不著你自己。

這個道理擺在大家麵前可能人人都懂,但一碰上具體的事情時,可能有的人就忍不住要走上那充滿了鮮花的道路了。我在這裏想舉一個淺顯的例子告誡大家不要短視。在我記憶裏,大學生爭奪獎學金的事是短視的明證。

有一次,我們班評獎學金。班主任為了省事兒,決定按成績往下排。按理說,獎學金就是獎勵學習好的同學的,用這個標準來劃分無可厚非。可有的同學不幹了,說那獎學金裏有個“三好學生”獎,既然是“三好”那就不能單憑成績了。於是,某某就去班主任那說,某某幹的社會活動不如我多,獎學金應該給我;又有某某某寫信給院係領導,說某某體育極差,而自己在運動會上給學校爭過光,所以獎學金應該給我。更有甚者,首先言明自己知道得不到獎學金,隻是對得獎學金的那個同學的所做所為太看不過去了,所以站出來給大家說句話。這個時候最是顯露眾生相的時候,往往整得大多數無辜的同學目瞪口呆。有些平時關係非常鐵的哥們兒、姐妹兒這時候往往露出猙獰的麵孔,所謂“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這句話也真有道理,真正是平時的謙謙君子,一到關鍵時候就見“利”忘本了。

其實,讓我們想想看,獎學金不外乎兩個好處:第一,有一筆額外的收入。但是數目又有多少呢?學校的獎金,諸如“三好學生獎”、“單項學習獎”、“社會活動獎”等等,最多不過幾百元,你值得為此爭破頭皮嗎?好處之二就是有個榮譽,以後找工作進機關。如果為了這點好處我看還是不值得。現在有幾個學生還想進企業、機關。有兩種爭名奪利之心的學生基本上都是“油子”,掙錢多的外企、公司才是他們想去的地方,可那種地方是隻重能力,不重死分數的。

分析完好處,讓我們看一看你撕破臉皮的壞處。首先,作為一個還沒走向社會的大學生,今後你所從事的職業基本上與所學相符,你所接觸的周圍的人。你要求人幫助的朋友基本上都是你大學時代的同學。我現在就有這種感覺,有很多時候,與人吃飯,席間談到某某人幹得如何出色,一打聽原來是自己大學同學。有時候想想,世界說大也不大,有一次公司派我去法國巴黎出差考察,在楓丹白露宮我竟然碰上了我大學時代的舍友;一問才知也是來考察的,真是無巧不成書。由此可以看出,如果上大學時能夠保持相當純潔的友誼,那可是一輩子的財富,沒準兒你什麼時候就要求到你的同學了。如果當初爭獎學金時,你非常大度地將它讓給了別人,那將來你求人家的時候可就不是幾百幾千的事兒了,那時候,人家大筆一揮一切不都回來了嗎?所以,我上大學前就打定主意不爭獎學金,不爭當班幹部,這都是要撕開臉皮的事,咱雖然還沒見過大錢,但咱知道忍,舍不了兔子抓不到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