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遇到與我們意見不一致的人時,應該怎麼做呢?
哈蒙曾被譽為全世界最偉大的礦產工程師,他從著名的耶魯大學畢業後,又在德國佛來堡攻讀了3年。畢業回國後他去找美國西部礦業主哈斯托。哈斯托是個脾氣執拗、注重實踐的人,他不太信任那些文質彬彬的專講理論的礦務工程技術人員。
當哈蒙向哈斯托求職時,哈斯托說:“我不喜歡你的理由就是因為你在佛來堡做過研究,我想你的腦子裏一定裝滿了一大堆傻子一樣的理論。因此,我不打算聘用你。”
於是,哈蒙假裝膽怯,對哈斯托說道:“如果你不告訴我的父親,我將告訴你一句實話。”哈斯托表示他可以守約。哈蒙便說道:“其實在佛來堡時,我一點學問也沒有學回來,我盡顧著實地工作,多掙點錢,多積累點實際經驗了。”
哈斯托立即哈哈大笑,連忙說:“好!這很好!我就需要你這樣的人,那麼,你明天就來上班吧!”
在有些情況下,別人所爭論不休的論點,對自己來講反而不那麼重要。比如,哈蒙從哈斯托口中得來的偏見,這時,我們所需要的不是去斤斤計較,而是尊重他的意見,維護他的“自尊心”而已。
敏銳的人在對付反對意見時常常盡量使自己做些小讓步。每當一個爭執發生的時候,他們總是在心裏盤算著:關於這一點能否作一些讓步而不損害大局呢?因此,無論在什麼時候,應付別人反對的惟一的好方法,就是在小的地方讓步,以保證大的方麵取勝。
心靈處方:
別人的反對意見正是人缺點盲點的一部分。
13.流言蜚語——誰人不說人,誰人不被說
人生真的需要勇氣,來麵對流言蜚語,也許你越在乎,你就越會陷得越深,反被流言蜚語打敗。
“是非天天有,不聽自然無。”一位大智者如是說。
當事情已經黑白不分時,就沉默吧。
越講隻會是越描越黑,更增加人家“黑白講”的資料而已,已經混濁的水,何必再費力去攪呢?越攪隻是越黑而已,越是費勁就越是難以澄清。
曾經有人說我和某位女子從交過甚,根本就不是也沒有的事,卻被人越說越難聽,而人家女孩子是經不起這些是非風波的,名節很重要,而那些講是說非的人卻不這樣想。
我為此而心煩不已,和一位友人訴說不平,友人笑笑說:“你的還不算什麼,聽說我一年前已經結婚了。”
“你不氣嗎?”我問。
“氣啊,怎麼不氣!氣也氣過了,淚也流過了,人的嘴巴就是封不住!最後我告訴自己:別管那些吧!讓別人去說,快樂地過。
日子!他們越是要讓我不快樂,我越是得快樂。”
“現在呢?”我問。
“現在人家都叫我李太太,隻是他們沒想到,其實我還是孫小姐。反正我還是很快樂呀!有時候,為了敵人我們反而要活得更好!”友人寬懷說。
林肯說:“如果證明我是對的,那麼人家怎麼說我就無關緊要;如果證明我是錯的,那麼即使花十倍的力氣來說我是對的,也沒有什麼用。”
如果你曾注意過別人的流言是多麼的隨意,你便不會太在意。說過的話,他人早忘了,隻有自己,因為一句沒有根據的隨性批評,而耿耿於懷,是很得不償失的事。
閑談莫說人是非,但是,沒有一個人能夠在一生中沒曾說過人家的是非。對於說是非的壞處,大家可能耳熟能詳:損害人家名譽、破壞大家的感情、令人對被說是非者產生不信任態度等。
不過,原來流言蜚語也有它的正麵價值,它可以增進我們跟身旁人的感情,亦可以把小圈子文化傳遞給每一個圈內人。
流言可以製造小圈子——若小圈子成員讓你加入參與訴說張家長李家短的活動,聆聽你所提供的資料,這表示他們已接納你,容許你成為他們的一分子。若他們在你麵前竊竊私語,或立刻轉換話題的話,這可能表示你不是他們的圈中人。因此,流言可以說是增進小圈子成員間的聯係和親密感的方法。
流言是一種道德文化的教育——這是一個令人摸不著頭腦的概念,但通過一些實例便可明白個中道理。試聽鄰居們說:“你看五樓那個住客,他總是把垃圾袋口打開,令垃圾滿地皆是……”聽了這話,我們知道若想在這社區中被鄰居接納,便萬萬不能犯上同樣的錯誤。於是這種流言自然地成了傳遞社會規範的工具,把那些被接納和遭抗拒的行為一一列舉在我們麵前。
流言是協助新人融入圈子的捷徑——如果你剛來到一家公司工作,你第一想知道的便是誰是要防避的人、誰是有求必應樂於助人者、誰是辦公室色狼、誰是幕後黑手、真正掌權者是誰等辦公室政治。奈何這些絕不是在官方的迎新交接活動中或工作守則中可以知道的,而最快最有效的方法,便是靠茶餘飯後的閑話家常來作補充,令我們得以知己知彼,及早掌握工作中的政治和生存要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