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認為說閑話是女性專長,但學者指出,男性與女性同樣地愛說閑話,但是內容有所不同。女性愛談及她們身旁最親密的人,所以伴侶、家人、朋友、鄰居的近況往往是流言的主題,而男性則愛把他們所不熟悉的人作為流言蜚語的對象,如政客、公眾人物、公司裏的同事等。表麵看來,男性所說的話殺傷力好像不及女性,但實際上,卻非如此。
把身旁人的是非拿來談,起碼是出於親身所見所聞,較有事實根據,但是,把陌生人的故事作談話對象,極可能是道聽途說,再加上為增加趣味而略作渲染,在這情況下,殺傷力絕對不弱呢。
另外,學者又發現男女的說閑話對象都是以同性為主,而女性說異性閑話時多數是談自己有好感的男性,而男性則甚少談及自己心儀的女性。這正好說明了一個事實,人類蜚短流長的行為,不一定是惡意破壞對方的名譽形象,而是表示一種關注留意,甚至是對這些閑話對象感到好奇和尋求深入了解的行為。
在這種交換情報資料的說閑話過程中,那個對象變得栩栩如生,好像我們已進入他(她)的內心世界和生活中,於是在不知不覺間,流言竟令我們覺得跟對方變得好像很稔熟似的。
心靈處方:
眾口鑠金,積毀銷骨。
麵對流言最好的方法,就是“蝕者自蝕,清者自清”,自有論斷,讓別人去說吧,我決不計較。
14.排隊——與人方便,自己方便
在生活中,人們常要排隊,可總是喜歡站在第一排,排在第一個,表現的總是不居人後,結果許多的意外事故就是發生在排隊事上。
早一點,晚一點,與人方便,也是與自己方便,何必處處計較。
排隊行為中包括了很多學問。一個重要的表現便是“排隊的文化”,一個國家、地方的人有沒有排隊的習慣,是否爭先恐後令秩序大亂,可能真的如有識之士所言可以反映該地的教育水平和國民素質。
從另一個比較狹隘的角度來看,一個有“排隊文化”的地方,基本上是奉行不損人不害己、互助互利的社會盟約。既然爭先恐後會令自己煩躁易怒,爭到首位雖然會感到高興,卻要費掉不少體力和細胞,隻得末位時又徒勞無功,心有不甘。那麼,排隊便可以不費吹灰之力,一個跟一個的順其自然而行,不需爭吵,先到先得,極盡公平之能事。假若人人都排隊,那便可以有規律地生活,達到互相尊重,遵守相安無事的盟約。試想以前糧食缺乏在食堂等候位子的日子,每個家庭都要派幾個成員,策略性的分布在幾張杯盤狼藉的桌子旁,隻要任何一桌離席,便蜂擁過來霸占位子。若閣下幸運的話,站一會兒便有位子,若倒黴的話,可能眼見遲來的人也安坐下來,自己還是在看著那一桌子沒有公德、沒有情趣、不肯離席的人在閱報、東拉西扯地談天說地,喂那個隻顧遊玩不願吃東西的小頑皮,還有不斷地說仍有些遲到大王未到……回想當年,為此而勃然大怒,髒言穢語,大打出手的例子確實不少。但最終還得填飽肚子,所有的爭吵其實都沒有必要。
在北京,給人印象最壞的莫過於坐車,似乎人們根本就沒有排隊的觀念,為了爭得一個公共汽車的座位,人們可謂挖空心思,從判斷停車的位置,到選擇上車的最佳角度,都有“學問”。坐火車可是沒座票就沒位子,但人們仍然是“百米賽跑”,讓老外看了都覺得中國人挺講“效率”的。
時至今日,排隊已成為生活常規,不爭先不恐後,隻需派一個成員去排隊,其他人稍後到達,大家隻在門外或大堂等候,不再站在人家桌子四周,於是,吃東西的人可以安然地吃,不再受到監視,談天的人可以暢所欲言,不再需要擔心被旁觀者竊聽。
在這種互利、人人獲益的大前提之下,排隊文化已經變成自然的生活方式了。
心靈處方:
排前排後,並不能說明什麼,但是爭前爭後,可能反映出一個人的素質。
15.排斥——做一個打不破壓不扁的銅碗豆
做人要有拿得起放得下的心態,別因為別人的排斥而失卻自己的進取心,不要在乎別人的壓製,關鍵是發展自己。
人很容易因被人排斥、拒絕而感到氣餒和消沉,一下子覺得自己沒有價值,生活失去目標。活生生的例子包括了那些因父母視之為眼中釘的孩子長大後成為一個不快樂的人,那些因長期受同學恥笑而變為偏激孤僻、缺乏自信的一群,和那些因被愛侶拒絕憤而自殺或殺人的案例。
被排訴、拒絕後的反應因人而異,主要的因素包括:長期的排斥影響至大,被排斥者覺得自己一無是處,加強了一種無助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