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到家門口,張明喊道:“李豔,爸爸來了。”李豔人未迎出,聲音先到:“爸爸,您可來了!”推開門一看,“啊”臉頓時變了顏色。
張明和父親走進屋一看,好酒好菜擺了一桌子。張明說:“爸爸,來,咱們吃飯吧!您兒媳婦是帶病給您做的飯菜,這不,到現在臉色還不好看呢!李豔,咱陪爸爸吃飯吧!”李豔心裏火得直冒煙,又開不出口,就一扭頭,說:“我不舒服,你們吃吧!”說完走進屋裏,一頭趴在炕上。
無巧不成書,事隔十天,李豔的媽又來了。張明又給李豔打電話:“喂,咱家來貴客了。”李豔冷冷地問廣又是哪門子貴客?”“咱媽來了。”“誰媽?”“是你媽也是我媽。”李豔“哼”了一聲,便把電話掛了。
李豔掛掉電話,心中暗說:這次非給點顏色看看。於是,她特意到糧店買了幾斤玉米麵,貼上了大餅子,又切了一塊蘿卜疙瘩,擺上一碟已經長了白毛的大醬,專候老太太的到來。
不一會兒,門開了,張明和他丈母娘走了進來。李豔一看,高興得從床上蹦了下來:“媽,怎麼是您?”
老太太看了看桌上擺的飯菜,說:“你們不是過得挺好嗎?”李豔滿臉通紅,支吾了半天才說:“媽,您不是說下個月來嗎?怎麼現在就來了?”老太太眉頭一皺,說:“別提了,你弟媳拿我不當人看,整天給我吃窩頭鹹菜,對我總沒有好臉色。我實在呆不下去了,就上這兒來了。”李豔聽到這裏,臉更紅了。她把張明拉到裏間,說:“張明,我錯了。往後我一定像對待我爹媽一樣對待你爹媽!”張明笑了。
照理說,孝養雙親是兒女們應盡的責任,雖然時代變遷,舊日的道德觀念多已被拋棄,然而新時代的人們還不至於明顯的置雙親的生活於不顧。奉養雙親的責任,除了夫妻之間有隔閡之外,也有好多卻常在兄弟之間引起爭執,這種情形,在社會上也是普遍的現象。
從奉養著老人的家庭中,最常聽到媳婦們有如下的怨言:
“我先生最差勁了,情願自己一人負起奉養父母的責任,卻讓兄弟們樂得逍遙,小叔小嬸們的日子過得真輕鬆,他們大概認為侍奉公婆的事與他們毫不相幹吧,看了真令人生氣,我跟我丈夫說了幾遍,他還數落我的不是呢,你看氣不氣人。”
的確,一般人都認為老大負起奉養父母的責任是天經地義的事,其他的兒、媳們,如果偶爾來探望一下或帶點東西來孝敬老人家,就覺得已經盡了孝道了,這種情形也真怪不得長媳要為之憤憤不平了。
都說男人心胸較寬大,女人較狹窄,就以此種情形來說,這話大致是不錯的,當丈夫對於獨立奉養父母而安之若素時,多半會使妻子滿腹牢騷,甚至會在夫妻間引起一場嚴重的爭吵。
就丈夫的立場來說,奉養自己父母是盡孝道,至於兄弟們不肯分擔奉養的責任,心中雖也不以為然,或許因為心胸較寬大,或許是因為麵子問題,如果兄弟們不主動說:“哥哥,我也分擔一些吧。”他是不願意計較的,或許他的脾氣倔強,認為兄弟們為了父母的奉養問題而爭執計較,甚至因此而強迫兄弟們負起責任來分擔,就毫無意義了。
就妻子的立場來說,則較客觀而不帶感情。站在第三者的立場來看,她認為讓兄弟們提供勞力或經濟方麵的幫助是理所當然的,所以兄弟妯娌間的袖手旁觀才會令她大為生氣,況且,即使公婆留有財產,依現行的法律來看,也要兄弟姐妹們平分,又不是由長子獨得,那麼為什麼非要由長子來負起奉養的責任呢?這是不公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