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蒜還具有防癌抗癌的作用,其中含有激發人體巨噬細胞吞噬癌細胞的有效成分,可預防癌腫的生成。大蒜還能從多方麵阻斷致癌物質亞硝酸胺的生成,並可殺滅胃中的幽門螺旋杆菌,因而有預防胃癌的作用。
另外,大蒜還能夠稀釋血液,具有調節血脂、降低血壓的作用,可有效預防心髒病的發生。
養成均衡攝取五色食物的習慣
要使飲食方麵達到營養均衡,就要使飲食內容顯得五彩繽紛。飲食中的五色是指食物的五種天然顏色,即白、黃、紅、綠、黑。
白色是指主食米、麵、雜糧及雞肉、魚肉等,可為人們提供熱量,人體生長發育的生命活動所需熱量的60%以上都是由此類食物供給的。
黃色代表各種豆類食物,富含植物蛋白質等營養素,其中又以豆腐、豆芽等最易消化吸收。
紅色代表畜禽肉類,含有豐富的動物蛋白及脂肪等營養素,如牛肉、羊肉、豬肉等。不過此類食物所含動物脂肪較多,所以不宜過量食用。
綠色代表各種新鮮蔬菜和水果,可提供人體所需維生素、纖維素和礦物質等營養素。
黑色代表可食的黑色動植物。如烏雞、海帶、黑米、黑豆、黑芝麻及各種食用菌。此類食物含維生素和微量元素最豐富,且含豐富的優質動植物蛋白及其他營養成分。
如果你每天的餐桌上都“五彩繽紛”,就可做到營養均衡。這樣既不會發生營養不良,又不至於營養過剩而誘發高血脂等疾病。
餐前洗唇
一般人習慣在早晨和晚上洗臉,但平時在其他情況下,如呼吸、吃零食、喝飲料等,都會使嘴受到不同程度的汙染。如果在午飯、晚飯前隻洗手,而不同時將嘴唇洗幹淨,同樣也是不夠衛生的,至於抽煙者就更不用說了。
俗話說,病從口入。所以在進餐之前,養成將手、臉和唇同時洗幹淨的習慣,對人的健康是十分有益的。
秋冬季節早餐常喝粥
深秋及初冬時,天氣逐漸從涼爽轉冷,氣候幹燥,常會感到口唇幹燥、咽幹、皮膚發澀。這是由於燥氣消耗了人體的大量津液的緣故。因此,這時一定要注意養陰。
在進食的調理上,除遵照葷素搭配、平衡膳食的原則外,還要注意少食辛燥的食品,如辣椒、生蔥等。宜吃芝麻、糯米、乳品等溫和的食物。古人認為“晨起食粥,推陳致新、利膈養胃,生津液,令人一日清爽”。所以,早餐最好喝上一碗粥,不但花錢少,還能潤燥滋陰,益於養生。
養成根據體質選食物的習慣
許多食物如同中藥一樣,可分為寒性或熱性兩大類,而人的體質也有強弱不同和偏寒偏熱之差。因此,在選擇食物時,需養成根據體質選擇食物的好習慣,這對健康十分有益。
>> 氣虛型體質
主要表現在易疲倦、氣短、多汗、脈弱無力、舌質淡等。
最佳食物推薦
可常食用些補氣類食物,如糯米、小米、大麥、黃豆、栗子、大棗、蘋果、牛肉、鰱魚、雞肉、黃花菜、香菇、胡蘿卜、山藥等。
>> 血虛型體質
常表現為麵色蒼白、頭暈、乏力、健忘、失眠、心慌、脈細而無力,血色素及紅細胞低於正常。
最佳食物推薦
平常可多食用補血類食物,如大棗、酸棗、胡蘿卜、荔枝、紅糖、甲魚、牛肝、羊肝、火腿、黑芝麻、烏雞等。
>> 陽虛型體質
主要表現為怕冷、手足不溫、喜歡熱飲。
最佳食物推薦
可常食用有溫補作用的食材,如核桃仁、黑棗、韭菜、荔枝幹、幹薑、羊肉、狗肉、茴香、海蝦、鵪鶉、雀肉等,但不宜食用銀耳及生冷瓜果。
>> 陰虛型體質
主要表現在手足心熱、心煩口幹、便秘盜汗、舌紅少苔。
最佳食物推薦
可常食用些滋補清淡類食物,如小麥、小米、大米、玉米、大白菜、菠菜、黃瓜、冬瓜、扁豆、銀耳、紫菜、豆腐、西瓜、蓮子、百合、鯽魚、黃花魚、甲魚等。
>> 偏寒型體質
主要表現為手足發涼、喜熱惡寒。食療原則為益氣溫中、散寒健脾,宜食溫性、熱性食物,忌用寒涼、生冷食物。
最佳食物推薦
可常食糯米、黃米、小麥、麵粉、羊肉、牛肉、雞肉、鯽魚等。
>> 偏熱型體質
主要表現為易口渴、喜歡冷飲、喜涼惡熱。
最佳食物推薦
可多吃清熱、生津、養陰性食物,宜食寒涼平性食物,忌用溫燥傷陰食品。平時可食用陳倉米、小米、大米、薏苡仁、紅小豆、綠豆、苦瓜等。
野餐時注意衛生
旅遊在外,青山綠水雖好,有時卻苦於找不到合適的飯店,隻好自帶食物解決。如果是短途旅行,許多人更喜歡從家中自備食物到野外享受,認為這樣做更能增加情趣。因此,這裏就涉及到了在外用餐的衛生問題。
有些食物並非帶到野外就能食用,還需進行一些加工,此時,在接觸食物前必須把手洗淨。在外用餐不像在家,手特別容易受到風沙、塵土的汙染,一旦沾到灰塵,必須再次洗手,然後方可開始處理其他食品。假如旅遊途中手受傷,必須包上繃帶,如果外出條件不允許,則可用幹淨衣物代替,然後才可以接觸食品,以免被感染。
進餐時,打噴嚏、咳嗽避開食物
健康人的鼻喉中也有微生物,有時甚至有病原微生物,所以進餐時打噴嚏、咳嗽應避開食物,並使用紙巾遮住口鼻,然後把紙巾扔在垃圾桶內,事後應洗手。
進食期間不吸煙
吸煙是在手上和嘴上交換進行的動作,手會被唾液汙染,細菌可能由此而傳播,如金黃色葡萄球菌等。而煙灰和煙蒂也有可能掉進食物中;另外,高濕度的煙霧還是傳送細菌及病毒的良好空氣媒介。如果吸煙時引起咳嗽,唾液可能會飛濺到食物中。這樣既不衛生,又可能傳播疾病。因此,無論是準備處理食品時還是進餐時都不應吸煙。
避免用手直接接觸熟食
盡管在接觸食品前已經洗了手,但不可能完全洗幹淨。熟食和其他隨時可吃的食物大多不需要再處理,一旦沾上了細菌,會直接被吃進人體,引起食物中毒。如果一定要用手處理食物,最好準備好一次性的手套,有需要時,戴上手套再接觸食物。
野餐時,更不能忽視飲食衛生,注意處理食物的方式,防止病從口入。
衛生用油,健康一家
食用油我們都不陌生,幾乎每天都要用到,它不僅能決定菜的味道,對於人體的健康也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我們必須懂得怎樣合理地用油,並養成科學用油的好習慣,這樣不僅能為自己的健康加分,而且能惠及全家。
>> 合理選擇盛放食用油的器皿
存放食用油的容器,應選用玻璃、陶瓷或搪瓷容器。如用玻璃容器盛油,應選用深色玻璃製品,以免光照會影響食用油品質。存放食用油的器皿最好放在陰涼通風處。
>> 避免食用長時間保存的油
食用油儲存期應以一年為限,不宜超過一年。人若吃了儲存過久的食用油,常會出現胃部不適、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等症狀。這是因為食用油在儲存過程中發生了酸化,其酸化程度與儲存時間有關,儲存時間越長,酸化越嚴重,且食用油在儲存時還會產生對人體有害的醛類物質,並逐漸失去食用油特有的香味而變得酸澀。所以,食用油不可儲存過久。
>> 嚐試不同的食用油
油脂的營養價值主要取決於油脂中的飽和脂肪酸、單不飽和脂肪酸和多不飽和脂肪酸的含量及組成比例。世界糧農組織和世界衛生組織認為,這三類脂肪酸組成比例以1∶1∶1為最佳。植物性油脂含有較多的不飽和脂肪酸,而肉類所含的飽和脂肪酸的大部分為單不飽和脂肪酸,因此1∶1∶1不是說食用油能達到1∶1∶1,而是和食物搭配後達到這一比例。但不同食用油的脂肪種類和比例各不相同,長期食用一種油脂不利於健康,應該將不同油脂互相交替食用,或食用生產商生產的混合油。
一份調查數據顯示,我國城市居民食用油平均攝入量遠遠超過了健康的標準值。那麼,我們每天應該攝取多少食用油呢?中國營養學會推薦,每人每日食用25克食用油。
衛生地保存食物
食物在保存的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有害物質,所以如果保存時間過長或者保存方法不當,都是不衛生的,會給身體帶來很大的傷害。在保存食物時,一定要看清楚食物的保存期限,同時要細心包裝,分類儲存。有些食物,如魚類、熟食等,都不宜保存過長時間,而且熟食在食用前應該重新加熱,才能殺死食物中的細菌。另外,很多人喜歡用報紙來包裝食品,其實舊報紙上沾有大量致病菌、蟲卵和病毒,是非常不健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