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宗龍體本就欠安,又屢受驚嚇,不久便龍馭上賓。

瑾怒其母喬氏而誓之曰:“不及黃泉,無相見也!”繼而悔之,後在謀臣葉扁舟的勸說下,掘地三尺,以見泉水,得以與其母相見,母子和好如初。群臣勸其除去兵敗的珅,以絕後患,公子瑾卻回絕:“同胞手足,不忍苛責。”遂將珅放逐於洱海。

其仁孝動天,遂萬民歸心,君臨天下。

讀罷掩卷,楚瑜,有著自己另一番思量。並羅列了幾處疑惑:

1,表麵上大公子瑾對二公子珅在其駐地不斷擴大勢力視而不見,實際卻了然於胸。同時,各路謀臣諸侯的勸誡,他均一一親描淡寫回絕,實為考驗各路英雄誰有二心。

2,最後關頭,大公子瑾得以從蜀地逃離,這一點實在蹊蹺。在蜀地做質子十多年,均未能逃離,然則庸蜀交惡時分卻如此輕易的逃走了?其中必有貓膩。

3,公子瑾率軍二百乘,進京勤王。這二百乘軍事力量不是旦夕之間便可籌妥,必是蓄之已久。在蜀地過著“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生活的質子——公子瑾,如何能籌謀這般強大的軍事力量?

4,為質他國,性命無保,尊榮受辱,歸國遙遙無期。如無二公子珅的謀亂之舉,大公子瑾恐怕永無回朝之日。珅在滋生謀逆之心的過程中瑾並沒有幹預管教,放任其壯大,以致天怒人怨。表麵上是公子瑾“優柔,不善斷”,實則,是其在逼二公子珅謀反。為自己回朝勤王做鋪墊。

5,公子瑾之母喬氏,寵溺幼子,利欲熏心,助二公子珅圖位;二公子無情無義,謀逆造反,瑾若對二人不怒,便非常人了。所以他怒誓:“不及黃泉,無相見也。”但是大庸以孝義治天下,皇帝若對自己的生母和胞弟不孝、不悌,如何能服眾?然後,他便“悔”了。所以說,大公子瑾“怒”得“合乎情理”,“悔”得“恰如其分”,實在是萬民表率!他的“怒”和“悔”看似不經意的真情流露,實則是他自導自演的情節需要。最後影帝自然順理成章,君臨天下!

6,就算生公子瑾時難產,喬氏受了驚嚇,她也不至於對瑾處處趕盡殺絕,不留後路。凡此種種,並不像尋常母子。細細品讀,楚瑜更發現了這《庸史》裏麵一個極大的bug!

載文九年,公子瑾十歲,到蜀地做質子。也就是說,先皇早在當公子並未稱帝的時候便有了瑾這個兒子。高宗剛即位時,載文元年,瑾便已經兩歲了。

但是翻閱了幾番《妃嬪列傳》,均隻得出:載文二年,當時十四歲的喬氏入宮為妃,並且於二年後產下二公子珅。

那麼,她是不是在入宮前生下的瑾?仔細推算,生下瑾的時候,喬氏年紀為,十二歲。算上十月懷胎,懷上公子瑾時候的年紀為,十一歲。

女子十一歲時怎麼可能受孕?!

唯一可以解釋的,便是,喬氏,並非公子瑾的親生母親!

那麼,公子瑾對喬氏的仁孝與對其“同胞手足”——珅的“不忍苛責”,便是——偽善,其背後一定有著不能說的秘密。曆史果真如此巧合?命運莫非當真如此偏向這個被迫於絕境處仍能扭轉乾坤的高承瑾?“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那些龐大繁複的準備工作,不是朝夕之間便可做好的,非有“臥薪嚐膽”之毅力與腹黑精神,不可為也!

關於鹹榮皇帝“優柔,不善斷”之說或許盡是假象罷了。